第0642章 渡河(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我认知里,两军交战,唯有你死我活,没有什么斩不斩来使的话。我大宋兵马若是败了,你们只管杀好了。你们若是败了,也要有被我们杀的觉悟。”  

寇季盯着黄翩冷冷的说。  

黄翩被寇季气的浑身直哆嗦。  

寇季见黄翩不说话,就继续道:“萧孝穆派遣你来,有什么要说的,速速说出来。”  

黄翩咬着牙,不想说。  

寇季见此,摆了摆手,道:“不想说就滚。”  

黄翩终究开始开口了,他没有寇季那么硬气。  

“燕王说,你若是愿意投靠我辽国,辽国的爵位,任你取。”  

黄翩咬着牙,语气生硬的说着。  

事实上萧孝穆让他带的话,远不止这些,其中有许多十分诚恳的话语,他都没有讲。  

寇季听到这话,乐了,笑问道:“我要他燕王之位,他也肯给?”  

黄翩咬牙道:“燕王说了,辽国的爵位任你取。”  

寇季吧嗒着嘴,对着黄翩感慨道:“你看看,同样是当汉奸、卖国贼,我过去了就是你主子。而你从始至终都是一条狗。  

你说说你,是不是连汉奸、卖国贼都不如?”  

黄翩瞪大了眼,被气红了脸。  

寇季瞧着黄翩那一脸生气的模样,摆了摆手,淡淡的道:“行了,赶紧滚吧,趁我还没有动杀意之前。”  

黄翩屈辱的离开了寇季的中军大帐。  

在大宋将士们目光注视下,黄翩撑着筏子,往河对岸渡去。  

黄翩回到辽人所在的河岸边,张口就吐出了一口逆血。  

早在河岸边等候黄翩的辽人见此,立马扶着黄翩回到了营帐内,派遣了大夫检查了一番,确认是被气的吐了血,所有人才放松了一口气。  

萧孝穆在得知了黄翩无碍以后,就召见了他。  

黄翩见到了萧孝穆,添油加醋的将寇季如何如何跋扈的事情讲给了萧孝穆听。  

萧孝穆听完了黄翩的讲述,扬言会帮黄翩报仇雪恨,安抚了一下黄翩,让人带着黄翩下去休息。  

黄翩一走。  

萧孝穆幽幽的长叹了一声,“终究不是鸿胪寺的人,出使一趟,就被人气的吐血。如此气量,如何做大事。寇季不肯为我大辽所用,那就只有去死了。  

寇季若是不死,对我大辽的危害,很大很大…”  

“吩咐下去!明日所有筏子入水,十万兵马全部压上,一举给我击溃宋兵!”  

屈野川和黄河交叉处,一马平川。  

宋军根本没有多少地利优势可以借助的。  

只要大辽的兵马顶住了渡河时候被乱箭投射的压力,过了河,河对岸的宋军,就会任由他们宰割。  

河对岸的宋军,有多少兵马,有什么来头,萧孝穆一清二楚。  

一帮子厢军而已。  

最强的也不过是五千折家军而已。  

对上了十万辽国精锐,不堪一击。  

萧孝穆并不是盲目的自大。  

而是对十万辽国精锐有信心。  

更重要的是,仗打到了这一步,对他而言,已经没有多少退路可言,唯有一战。  

早打远比晚打更有利。  

因为现在是大辽兵锋强盛,再拖下去的话,那就说不准了。  

毕竟是在宋国境内作战,宋国调兵遣将驰援战场,远比他们要容易,远比他们所需要的时间更短。  

翌日。  

天色有些沉闷,灰蒙蒙的,却没有下雨。  

萧孝穆跨坐在马背上,随同着十万辽军精锐,一起到了黄河边上。  

萧孝穆望着那涛涛河水,幽幽的道:“此战若胜,这大好河山,将会成为我大辽的疆土。”  

感叹过后。  

萧孝穆盯着河对岸的宋军,沉声下令,“擂鼓,进军!”  

战鼓声敲响。  

一艘艘的皮囊筏子被推下了河。  

萧孝穆派遣了金肃、河清两支兵马的辽兵,率先登上了筏子,往河对岸划过去。  

毫无疑问,他们都是炮灰。  

他们也有做炮灰的觉悟。  

一个个将他们缴获到的宋军的盔甲穿戴在身上,将他们缴获到的宋军的盾牌,拿在手里,将自己防守的严严实实的。  

金肃、河清两支兵马后面,才是真正的辽兵精锐。  

辽人这边渡河。  

寇季那边自然已经得到了通报。  

五千折家军、晋宁军、绥德军、龙州守军、三千讲武堂学生,齐齐扑到了河岸边不远的地方。  

寇季居首,盯着河对岸正在渡河的辽兵。  

高处恭站在寇季身旁,目光也望着辽兵。  

眼见辽兵下了河。  

高处恭小声的询问寇季,“放过来多少?”  

寇季沉吟道:“不能超过五万…”  

高处恭略微瞪眼,“五万怎么够?你那东西的威力可不小,什么时候炸,又是由咱们掌控,就算全放过来,我们也能应对。”  

寇季皱了皱眉头,沉声道:“渡过黄河的辽兵越多,变数就越大。我们的兵力有限,兵马的战斗力更有限。辽人若是全部渡河,渡河以后组成了阵型,从四面八方冲杀。我们未必能全部堵住。  

放一个辽兵入我们大宋腹地,那就是放一个祸害进去。  

若是放的人多了,很容易在击溃以后,重新组织起来。  

到时候对我大宋的危害更大。  

他们或许奈何不了我们,也威胁不到汴京城,但杀起平民百姓,那是手到擒来。  

在我们派人剿灭他们之前,他们会杀多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