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2章 渡河(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谁也不知道。  

我知道你急着获取功勋,但我们不能拿平民百姓的命来换取功勋。”  

高处恭咬了咬牙,没有在说话。  

说寇季仁慈吧,杀人的时候一点儿也不手软。  

成千上万的人,在他的命令下身首异处,他眼睛眨都不眨一下。  

说寇季狠辣吧,对平民百姓却十分仁慈。  

从不擅伤平民百姓的性命,也不愿意将战火蔓延到平民百姓身上。  

高处恭不明白,寇季为何对那些平民百姓那么好。  

寇季不知道高处恭的心思,不然他一定会告诉高处恭。  

我寇季若是不护着他们,这天底下就没人护着他们了。  

别看朝野上下有无数人喊着要为民请命,到头来九成九都是为了功名利禄。  

真正将平民百姓放在心上,真正为平民百姓做事的官员,少的可怜。  

从寇季到大宋至今,见到的所有官员里,真真正正的将平民百姓放在心上,只为平民百姓做事的人,唯有张知白一人。  

寇准、李迪、王曾等人虽然刚直不阿,为百姓做了不少事情,也在乎百姓的性命。  

但他们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大宋的统治,为了维护大宋江山社稷的安危。  

而不是为了让百姓们活的更舒服,活的更富足。  

若是他们是真真正正为平民百姓做事的人,那他们不可能那么富,百姓不可能那么穷。  

在这一点上,张知白跟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在高处恭心里泛嘀咕的时候,对面的辽兵,已经有数千人下了河。  

他们将自己笼罩在盔甲和盾牌里,划着筏子,往这边势了过来。  

“擂鼓!”  

寇季低声吩咐了一声。  

战鼓声被敲响。  

弓弩手手握着弓弩,出现在了河岸边上。  

投石车也快速的被推了出来。  

辽兵在渡河,大宋将士们又不可能愚蠢到追到河里去跟辽兵撕杀。  

站在岸上放箭,是最妥善的抵御方式。  

弓弩手们一个个握着弓弩,跃跃欲试的盯着河面上飘荡的辽兵。  

随着辽兵缓缓的进入到了弓弩的射程,战事終于打响了。  

“嗖!”  

有大宋将士迫不及待的射出去了一箭。  

箭矢在空中划过了一道轻响,没入到了一个撑筏子的辽兵脖颈内。  

那将士见此,激动的跳脚道:“十几亩地到手了!哈哈哈哈!”  

有人牙齿有些泛酸的在一旁嘀咕。  

“他死了顺着河就飘走了,你又砍不下他的脑袋…”  

“啊?!”  

两个将士距离寇季不愿,他们的对话寇季自然听进了耳中。  

寇季几乎毫不犹豫的开口道:“渡河击杀的敌人,随军督战文书记录,不会抹杀你们的功劳。”  

此话一出。  

将士们如同打了鸡血一样,一个个红着眼,开始拼命的弯弓射箭。  

一时间,箭如雨下。  

投石车也跟着往河里扔大石头。  

喊杀声四起、弦声四起。  

大宋将士在拼命的射箭。  

筏子上的辽兵盯着盾牌在生扛。  

箭矢射在了盔甲、盾牌上,叮叮咚咚作响。  

辽兵的炮灰兵马,盯着箭雨,往前渡了一程,虽然损伤了不少人,但成功为后面的辽兵精锐争取了一程的路。  

那些辽兵精锐站在筏子上,同样弯弓搭箭,跟大宋将士们对射。  

双方箭矢纵横交错,你来我往。  

辽军军阵中。  

萧孝穆盯着你来我往的对射场面,略微有些发愣。  

“宋国的厢军一直不受重视,一直没有配备大型军械,过了数十年了,还是如此…只是寇季人在此处,不可能没有火器。  

至今没有见到火器声响起,难道是留作了后手?”  

河对岸的宋军中,萧孝穆最在意的,就是寇季手里的火器,以及五千折家军。  

其他的他不太在意。  

寇季手里的火器,在河西击溃了西夏的重甲骑,在燕云之地,又挡住了数万大辽兵马的攻伐,歼灭了辽国一支厢军。  

萧孝穆虽然没有见过火器,但却没有小逊火器。  

眼见河对岸的宋军没有拿出火器,萧孝穆心里就生出了一丝狐疑。  

他刚要吩咐手下人去传令,让渡河的兵马注意宋军手里的火器,河对岸就响起了枪响声。  

渡河的辽军数量越来越多。  

弓弩手已经逐渐的难以支撑。  

三千讲武堂的学生,自然不可能再坐以待毙。  

他们在寇府仆人的率领下,扑到了岸边,纷纷举枪齐射。  

不需要刻意的去瞄准。  

河面上密密麻麻的全部是辽军,只要瞅准一个方向打过去,只要对面没穿戴着盔甲,举着盾牌,一定会射伤或者射杀敌人。  

火枪的射程,跟强弓、重弩比起来,其实有点不如。  

但却比其他的弓弩要强一些。  

加上好操作,更容易瞄准,所以三千讲武堂学生开始齐射以后,场面还是十分可观的。  

一轮火枪齐射。  

只要是没有盾牌和铁盔保护的辽兵,身上基本上都会冒出一朵血花,或者缓缓倒下。  

辽兵会水的又不多,在河边上也找不到地方躲藏,只能排队往前冲,排队被枪毙。  

“厉害了!”  

在河岸边上观战的王云升见到那些没有盾牌和铁盔保护的辽兵,像是割麦子一样被收割,一脸振奋的在大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