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红尘道(上)(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七万百战军从平原大营,化作三部,连夜疾驰,渡过黄河,不过两日功夫,就已抵达淄博附近。  

威侯亲自领兵,指挥三部兵马,在章丘一代合围,如尖刀穿刺,将攻伐淄博和潍坊两地的倭人切割开,两部兵马解淄博之围。  

剩下一部,则追亡逐北,要将见大军而来,便后退窜逃的倭人,重新赶回已被倭人占领的东营附近。  

吴世峰的剿匪军,也从鲁南的菏泽出发,数日急行军后,过泰安。  

这是前锋百战军,位于后方的支援力量。  

短短几日,在倭人作乱的地区,南国军力就达到了碾压性的八万余人,而登陆的倭人,总共只有两万出头。  

再以百战军那天下至锐,越打越强的战力,这一战几乎没有任何悬念。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  

两日合围之中,百战军和倭人打了好几仗,都是以优势兵力,轻松剿灭。  

从威侯的指挥也能看出来,他并不满足于逐个歼灭,而是要把散开到鲁北的倭人大部,都压在一处,一战灭之。  

除了兵力占优,可以打出个胜仗,鼓舞士气之外,赵廉显然还有其他的考量,他并不相信北国国师那罢兵的许诺。  

便要用最快的时间,打完这些倭寇。  

再将百战军调回齐鲁前线,防备北国背信弃义,撕毁约定。  

为了达到速胜的目的,赵廉不但调动大军,还启用了另一支力量。  

江湖人。  

齐鲁之地的江湖人都是豪爽的汉子,而且大都对北国有些仇恨,之前围攻燕京时在赵廉的招揽下,就有很多齐鲁武者,随军而行。  

现在要打狼子野心的倭寇,破去这些在自己家乡乱搞,残暴不堪欺压黎民的域外狗贼,众豪侠为保卫乡梓而战自然也是不会拒绝。  

甚至不需要威侯多加招揽那些原本对南北战事不怎么关心的武林人,也自发的赶来战场相助南军。  

北人和倭人不一样。  

前者也是土生土长于中土的,勉强算是自己人争天下之事和江湖人没甚关系,不理也就不理了。  

但后者自域外而来妄图攻占中土,覆亡神州乃是狼子野心的真正贼人。  

人人得而诛之!  

“噗”  

一捧血光,自潍坊城外的荒地上冲起。  

几个江湖人骑着快马正在追逐一伙逃亡的倭国武士那是百战军自潍坊城下击溃的倭人大部后逃出来的溃兵。  

他们欲屠戮一处村子,抢些干粮补给,却正好遇到这伙江湖客,在村中休息。  

双方一见面,根本没什么交流,直接拔刀厮杀。  

“老王,你等五人,自侧方去,拦下他们。”  

骑在黑马上的刀客,于斗笠下喊出一声,马队中当即就有五人脱出,从另一侧快马前冲,他们一走,马队里就只剩下三人。  

求助下,可以像偷菜一样的偷书票了,快来偷好友的书票投给我的书吧。  

但三人却凛然不惧,在那刀客的带领下,三人快马加鞭,在靠近倭人时,一人在马上扬起双手,当即就有十几道暗器自袖口飞出。  

若寒星乱舞,出手时甚至有隐隐音爆,将前方数个倭人足轻打翻在地。  

那带队的倭人武士见敌人凶狠,又看到前方有快马合围,他心知逃不出,干脆不再逃跑,用东瀛语嘶喊一声,身边十多个足轻便也停下脚步。  

手中古怪的十字枪指向前方,以枪柄杵地,列出松散枪阵。  

见眼前利刃冲起,江湖客胯下的马匹先慌了神,人也许不怕,但马是没有忠义可言的,三人快马惊慌之间,不再上前,停在原地。  

眼前两个武士便捏开手中勾玉,阴风阵阵间,如狂兽怪异的嘶吼,更惊得战马四处逃窜。  

“码的!”  

戴斗笠的刀客骂了一句。  

“下马!步战!”  

他双手抓着一长一短两把刀,自马鞍上一跃而下,刚一落地,就如燕子抄水,混着劲风冲杀前方。  

长短双刀刀鞘前刺,如双拳出手,砸在一名武士胸口,将他击退几步。  

下一瞬,双刀前刺。  

眼前半鬼的武士脸色狰狞,双眼通红,身体也猛地蹿高一节,手指化作鬼爪,扣着冰冷倭刀,根本不加躲闪,迎着双刀就扑了上来。  

“铛”  

长刀打在武士胸口,发出金石之音,本可以轻松切碎血肉的刀刃,只是在那半鬼之躯上留下一道深可见骨的划痕。  

但未能破敌,还在痛苦加持下,让那武士更凶狠些。  

倭刀卷着怪风,朝眼前刀客当头劈下,被后者后退半步,堪堪闪开,但斗笠却被刀风一分为二,露出了一张粗犷的脸。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人下巴上修缮极好的大胡子。  

杨复!  

阴阳游龙刀杨复,这伙倭人运气实在太差,竟遇到了这最近在齐鲁之地风头很盛的“济南大侠”。  

“古怪。”  

杨复见一刀未能制敌,又看到眼前倭人武士身体异变,如丧门恶鬼,双眼通红,足以吓坏小儿,便知这几日疯传的,说是倭人有邪术的传言,不似作假。  

难怪他们一路杀来,短短五六日,就将鲁北霍乱至此。  

“铛”  

再次带着妖风砍下的倭刀,被杨复的短刀精准格挡在胸前。  

“纳尼?”  

半鬼武士赤红的眼中闪过一丝诧异,这半鬼的力量,也没能让眼前这大胡子的中土武者后退一分?  

莫非,他也是鬼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