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准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为什么选择寇蓉。  

因为寇蓉是苗疆圣女。  

而她是南诏国派往这里的三百多个细作中的一个。  

本朝帝王对苗疆一直敌视。  

苗疆为了能保存根本不被灭族,一直与南诏国暗中来往,互利互惠。  

当时寇蓉潜伏在京都,作为长公主的贴身婢女,暗中主导京都所有苗疆人和南诏国细作的一切行为。  

算是她们的最高指挥。  

当时宫中嬷嬷来找她,事发突然,她没来得及向寇蓉汇报。  

后来,黄宸她娘直接甩出一座玉矿,她当时连汇报的心思都没了,直接就答应了。  

先斩后奏。  

人都有私心啊,细作也有。  

她也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可命运偏偏让她坎坷。  

只是后来荣阳侯府阖府被灭门,她意识到这件事太大,完全超出她预想范围,才又补充汇报。  

荣阳侯府被灭门,对南诏国也好对苗疆也罢,都是无关紧要的,他们的任务原本就是破坏朝纲稳定。  

寇蓉当时并未多说什么。  

而她把玉矿地契给寇蓉,不为别的,只希望寇蓉看在这巨额财产的份上,能在南诏国那边打招呼,让她的亲生儿子过得好一点。  

没错,沈褐不是她的亲生儿子。  

只是为了潜伏方便,南诏国分配下来的儿子,她自己的亲生儿子被当做人质留在南诏国。  

原本,她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把这玉矿交给自己的儿子,可荣阳侯府被灭门,这事情太大了,她唯恐哪天她就被查出来。  

她必须抓紧时间把东西送走。  

她死不要紧,儿子能好好活下去就行。  

好在寇蓉当时便答应,只要这玉矿归苗疆所有,立刻就把她留在南诏国的儿子接过来,让他们母子相见。  

寇蓉的确做到了。  

这些年,她的亲生儿子一直留在寇蓉身边做事。  

二十年了,她一直以为日子就这么安安稳稳的过了,虽然不能与亲生儿子相认,但是知道他过得好就够了。  

可谁能想到,沈褐出事了。  

沈褐和黄氏被斩首,当年的事她一个字都不会说,她一旦说了,暗影的人就会顺藤摸瓜抓了她儿子。  

她都咬紧牙关了,却偏偏在暗影牢房遇到了寇蓉。  

寇蓉被抓了。  

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摧毁她的!  

皇上盯着宗卷,久久无法开口。  

他可真是大开眼界了!  

堂堂大理寺卿的母亲,堂堂大理寺卿本人,竟然是南诏国的细作!  

难怪这么些年,正经作为不见多少,搅屎棍的事倒是没少做呢!  

人家做搅屎棍才是本职工作!  

那当年宫里的嬷嬷找到老太太跟前去,要求她给井水下药,是单纯的为了沈褐那件事威胁她呢,还是根本就是知道什么。  

还有寇蓉,皇上很有印象,这人可是长公主跟前很得力很有脸面的贴身婢女。  

没想到,竟然是苗疆圣女!  

这可真是精彩!  

话本子都不敢这么写!  

现在皇上都要不禁怀疑,当年荣阳侯府的事,到底是南诏国的意思还是镇国公党的意思!  

紧捏的拳头在桌上狠狠一砸,皇上阴鸷的目光看向沈励,“你怎么看?”  

沈励抱拳回禀,“距离南诏国使团来京,也只有十日左右的时间,如果这个时候我们顺藤摸瓜把这些细作全部抓了,必定会影响南诏国此次来使的真正目的。  

不妨等一等,到时候,钓一个大鱼。”  

皇上点头,“这些细作,一个不能少的给朕盯着!”  

沈励自然应诺。  

皇上就又道:“寇蓉,现在是什么情况?”  

沈励便道:“她是石月馨的亲生母亲,为了石月馨的安危,不敢妄动。”  

皇上以为卷宗上的内容已经够惊人的了,没想到沈励给他来了这么一句。  

“哈?”  

沈励点头,“石月馨是寇蓉的女儿,至于是寇蓉和谁的,还没有查清楚。”  

石月馨是长公主的外孙女,长公主一直把石月馨当眼珠子疼爱。  

结果,这孩子是寇蓉的?  

这圈子怎么这么乱呢!  

无力吸了口气,皇上道:“这件事,都谁知道?”  

沈励默了默,道:“臣能查出来,那这件事就不是绝对机密,如果有人特意要查石月馨,应该不是太难。”  

皇上想了想,“福瑞被关也有些日子了,朕想放她出来。”  

这话沈励没法接,他做不了皇上的主。  

皇上也没有指望沈励接茬,顿了一下,又道:“之前,朕扣着福瑞,是想看看福瑞到底是宁王一党的还是镇国公一党的。  

结果朕发现,她谁的都不是,她自成一派!”  

说及此,皇上都气笑了。  

皇家一共就这么几个有头有脸的,结果,人人自成一派!  

真特么热闹!  

唱戏呢!  

好在现在宁王那边的意思他也明白了,知道这人不是奔着篡位来的,也就松了口气。  

“这事儿,你和宁王透个风儿,有关荣阳侯的事,他记挂的不比朕少。”  

皇上是有娘但是娘不亲。  

宁王更惨,是自己的娘被皇上的娘害死了。  

这俩孩子心中的苦闷都在荣阳侯那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排解。  

尽管皇上和宁王一直面不和心也不和,但是他们和荣阳侯的感情,倒是都挺深。  

当初宁王是先帝选定的太子,太后对宁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