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六章 国事从不是儿戏(3/4)
倒是没否认,确定的说道:“当天我就知道了,王者无私,陛下没有家事儿,都是国事。”
内阁当然要知道,因为如果真的让冉淑妃北归,两个皇子,怕是也命不久矣,这种宫里的巨大变化,外廷自然要知道。
王者无私,天下江山系于皇帝一人。
“你不觉得…我是说…哎呀,我的意思是,完全没必要嘛,那是陛下枕边人,不用把治吏的手段,拿出来治理后宫,我觉得王皇后母仪天下,处置张弛有度。”王崇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王崇古觉得陛下处置不好,不如王皇后。
皇帝既然告诉张居正,就是告诉外廷,内阁要对这件事有个态度,哪怕是含混不清。
张居正沉默了下,摇头说道:“陛下其实是个至情至性之人,那时候谭纶重病,不省人事,陛下每日都要询问情况,变成今天这样,实乃江山社稷之重的必然。”
陛下的是个很宽仁的君主,无论谁反对,张居正都是这个态度。
在矛盾冲突没有激烈到不可调和之前,陛下都是愿意商量,且愿意给极好条件的,规则也很明确,再一再二不再三,当然,该动手的时候,陛下不会犹豫。
可是长期政治斗争,让陛下变成了这样,是国事所累。
怪冉淑妃动心思?宫里每个妃嫔都会动这种心思;
怪皇帝处事偏激?任何人坐在那个位置上,经历了十七年复杂残酷斗争后,都会变成那个样子。
但凡朝臣们有点恭顺之心,少弄点选贡案这类的逆案,陛下也不会如此的偏激。
张居正其实理解皇帝,选贡案的关键时刻,皇帝对冉淑妃起了疑心。
宫里从来不是密不透风,王景龙闯进了乾清宫、皇宫中轴线付诸一炬、西山袭杀、仁和大火等等,这些案子,让皇帝不得不起疑心。
针对陛下的刺王杀驾,从来没停止过,冉淑妃动心思,万一想要在外廷有所助益…
“要怪就怪陛下登极之时,大明局势危如累卵吧,哎。”王崇古听张居正如此说,重重的叹了口气。
万历初年主少国疑,天下危如累卵,皇帝变成这样,只能怪大明国势每况愈下。
陛下逐渐成为了是一台冷漠的、无情的政治机器,这对大明当然是好事,但对陛下个人和身边人而言,是一种天大的不幸。
陛下这台冰冷的机器,过去十七年做决策,对外不受威胁、对内不受任何所谓民意的裹挟,毫无感情,追求大明国家利益长期化、最大化的博弈输出机器。
张居正颇为庆幸地说道:“不过也还好,皇后千岁还能劝得住,不必过分担心。”
王崇古不再多言,他在张居正的奏疏上,贴了个浮票,其实阁臣们都心照不宣,有一个问题,无法回答。
那就是,现在王皇后还在,自然还能劝得住,万一,王皇后不在了呢?
只有天知道了。
朱翊钧在万历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抵达了南衙莫愁湖行宫,开始筹备南衙公审事宜。
张诚是这次选贡逆案的主持者,他将所有的卷宗带到了行宫内,开始挨个面呈陛下,越是呈奏,张诚说话声音越小,不是他差事办的不好,是因为陛下的脸色越发冰冷。
“所以说,朕远远低估了这次选贡案的规模。”朱翊钧看出张诚的紧张,收敛了一些怒气,开口询问道。
张诚俯首说道:“从案卷来看,其规模之庞大,远超廷议之设想,江西、湖广、浙江、福建部分地区、广州也是如此,逆党罗列投献之家名册,凡是在册,学业全都受阻。”
“不仅仅局限于南衙的江左江右。”
“陛下,还有个事儿,求到礼部,礼部诸官不敢上奏,就求到了臣这里。”
从案卷显示,有一批山西豪奢户在万历初年也曾卷入逆党。
那时候,王崇古反出晋党,摁着晋党的势要豪右刷圣眷,晋党中人有不少,就加入了逆党的行列之中。
但很快,晋党就跑了,因为晋党的根基是晋商,晋商唯利是图。
皇帝的燕兴楼是真分红,真金白银往家里抬银子,这批晋党给皇帝一千万银买命钱,还有三年就彻底回本,唯利是图的晋商们,反复权衡利弊后又跳反了,跑到王崇古门上磕头去了。
这批富商巨贾,就有六十余家,上了投献之家的名册。
唯利是图的晋商,十分恐惧,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完全躲过这次的巨大政治风波,这会儿晋商们在京师活动,看能不能政以贿成,送陛下点银子买命。
而这次晋商选择的方式,是砸给丁亥学制。
礼部不敢收这笔巨款,甚至都不敢问陛下的意思,这轻易卷到这种案子里,先问问九族的意见比较好。
晋商们也在南京活动,希望张诚能放过他们一马,张诚哪敢在这种大事上糊弄陛下,就如实说明了情况。
“什么时候的事儿?”朱翊钧面色平静的询问道。
张诚将案卷找了出来,呈送御前说道:“万历五年到万历七年,晋人离去,完全是这些逆党,根本不是真心接纳这些晋人,连拜帖都不收,晋人见自讨无趣,也就离开了。”
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敲动了着,思考了片刻说道:“那时候万历维新前途不明,晋人也在王次辅那里受了不少的委屈,算他们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了,再无逆举,就不必追究了。”
选择跳船的不再少数,既然不是
内阁当然要知道,因为如果真的让冉淑妃北归,两个皇子,怕是也命不久矣,这种宫里的巨大变化,外廷自然要知道。
王者无私,天下江山系于皇帝一人。
“你不觉得…我是说…哎呀,我的意思是,完全没必要嘛,那是陛下枕边人,不用把治吏的手段,拿出来治理后宫,我觉得王皇后母仪天下,处置张弛有度。”王崇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王崇古觉得陛下处置不好,不如王皇后。
皇帝既然告诉张居正,就是告诉外廷,内阁要对这件事有个态度,哪怕是含混不清。
张居正沉默了下,摇头说道:“陛下其实是个至情至性之人,那时候谭纶重病,不省人事,陛下每日都要询问情况,变成今天这样,实乃江山社稷之重的必然。”
陛下的是个很宽仁的君主,无论谁反对,张居正都是这个态度。
在矛盾冲突没有激烈到不可调和之前,陛下都是愿意商量,且愿意给极好条件的,规则也很明确,再一再二不再三,当然,该动手的时候,陛下不会犹豫。
可是长期政治斗争,让陛下变成了这样,是国事所累。
怪冉淑妃动心思?宫里每个妃嫔都会动这种心思;
怪皇帝处事偏激?任何人坐在那个位置上,经历了十七年复杂残酷斗争后,都会变成那个样子。
但凡朝臣们有点恭顺之心,少弄点选贡案这类的逆案,陛下也不会如此的偏激。
张居正其实理解皇帝,选贡案的关键时刻,皇帝对冉淑妃起了疑心。
宫里从来不是密不透风,王景龙闯进了乾清宫、皇宫中轴线付诸一炬、西山袭杀、仁和大火等等,这些案子,让皇帝不得不起疑心。
针对陛下的刺王杀驾,从来没停止过,冉淑妃动心思,万一想要在外廷有所助益…
“要怪就怪陛下登极之时,大明局势危如累卵吧,哎。”王崇古听张居正如此说,重重的叹了口气。
万历初年主少国疑,天下危如累卵,皇帝变成这样,只能怪大明国势每况愈下。
陛下逐渐成为了是一台冷漠的、无情的政治机器,这对大明当然是好事,但对陛下个人和身边人而言,是一种天大的不幸。
陛下这台冰冷的机器,过去十七年做决策,对外不受威胁、对内不受任何所谓民意的裹挟,毫无感情,追求大明国家利益长期化、最大化的博弈输出机器。
张居正颇为庆幸地说道:“不过也还好,皇后千岁还能劝得住,不必过分担心。”
王崇古不再多言,他在张居正的奏疏上,贴了个浮票,其实阁臣们都心照不宣,有一个问题,无法回答。
那就是,现在王皇后还在,自然还能劝得住,万一,王皇后不在了呢?
只有天知道了。
朱翊钧在万历十七年五月二十三日,抵达了南衙莫愁湖行宫,开始筹备南衙公审事宜。
张诚是这次选贡逆案的主持者,他将所有的卷宗带到了行宫内,开始挨个面呈陛下,越是呈奏,张诚说话声音越小,不是他差事办的不好,是因为陛下的脸色越发冰冷。
“所以说,朕远远低估了这次选贡案的规模。”朱翊钧看出张诚的紧张,收敛了一些怒气,开口询问道。
张诚俯首说道:“从案卷来看,其规模之庞大,远超廷议之设想,江西、湖广、浙江、福建部分地区、广州也是如此,逆党罗列投献之家名册,凡是在册,学业全都受阻。”
“不仅仅局限于南衙的江左江右。”
“陛下,还有个事儿,求到礼部,礼部诸官不敢上奏,就求到了臣这里。”
从案卷显示,有一批山西豪奢户在万历初年也曾卷入逆党。
那时候,王崇古反出晋党,摁着晋党的势要豪右刷圣眷,晋党中人有不少,就加入了逆党的行列之中。
但很快,晋党就跑了,因为晋党的根基是晋商,晋商唯利是图。
皇帝的燕兴楼是真分红,真金白银往家里抬银子,这批晋党给皇帝一千万银买命钱,还有三年就彻底回本,唯利是图的晋商们,反复权衡利弊后又跳反了,跑到王崇古门上磕头去了。
这批富商巨贾,就有六十余家,上了投献之家的名册。
唯利是图的晋商,十分恐惧,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完全躲过这次的巨大政治风波,这会儿晋商们在京师活动,看能不能政以贿成,送陛下点银子买命。
而这次晋商选择的方式,是砸给丁亥学制。
礼部不敢收这笔巨款,甚至都不敢问陛下的意思,这轻易卷到这种案子里,先问问九族的意见比较好。
晋商们也在南京活动,希望张诚能放过他们一马,张诚哪敢在这种大事上糊弄陛下,就如实说明了情况。
“什么时候的事儿?”朱翊钧面色平静的询问道。
张诚将案卷找了出来,呈送御前说道:“万历五年到万历七年,晋人离去,完全是这些逆党,根本不是真心接纳这些晋人,连拜帖都不收,晋人见自讨无趣,也就离开了。”
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敲动了着,思考了片刻说道:“那时候万历维新前途不明,晋人也在王次辅那里受了不少的委屈,算他们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了,再无逆举,就不必追究了。”
选择跳船的不再少数,既然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