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6章割痼焚契弈薪危(3/3)
佃。
斐潜微微点头。
他想到了一些史书上的描述。
比如《食货志》,这称得上是华夏古代的经济数据库。
自从汉代开始,各朝各代都有各自的《食货志》。
而在这些《食货志》的数据当中,如果进行纵向的对比,就会察觉到一条令人震惊,并且也有些无奈的规律——各个封建王朝的耕地面积峰值,大概都是出现在建国百年之时。
西汉的827万顷肥沃田地,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提供了底气,唐朝的620万顷耕地,则托起了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在这些数据背后,隐匿着比金銮殿上的刀光剑影更为扣人心弦的博弈。
宋代的《食货志》中记录了汴京粮价出现的三次大幅波动。从表象上看,这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实际上却是土地兼并引发的连锁反应。就像是后世米帝1的豪强稍微有所波动,便是波及了千万亿级别的金融市场一样。。
东汉时期,全国耕地登记在册的数目就在不断减少,甚至有出现前后数据,减少30以上的情况,而因为皇帝对于这种数据不敏感,加上大臣本身也是土地兼并的受益者,因此这种原本可以敲响警钟的数据,就成为了废纸,哦,废简一根。
也不知道是甲鱼受到了斐潜的影响,还是他自个儿琢磨出来的,他所提出的这个使用权所有权的分离制度,有些类似于后世的田骨田皮分离制度,而且还加上了王田的名义,在官方契约上引入编号登记系统,每份地契需在国郡县三级平准田署备案,尽最大可能杜绝地方官吏作弊。
当然,这依旧不能避免官吏和地方乡绅相互勾结,贪污腐败,但是至少国家层面上可以掌握一些有效的数据,至于是睁一眼闭一眼,还是等过年的时候杀两头猪,也就是看具体操作了…
除此之外,可用青苗联保之法。贾诩继续说道,田契十户,相互结保,共贷官仓粮种。耕牛田犁自备,秋获之时,需先售常平官仓,以换免役券。
斐潜沉默着,点了点头。按照贾诩的说法,这样既可以解决了小农借贷的问题,也避免了因为借贷而产生出来的田亩兼并,而且还可以用免劳役的券来增加官仓的优势,尽可能的杜绝私人粮商囤积居奇的机会,增加其收粮的成本。
这就是落地了…
至少是一只脚站在了地面上。
至于将来能不能踩实,那还要具体的执行。
为此,贾诩还列出了预防反扑的三个办法。
首先就是以骠骑金币,或者叫做骠骑金铢来制衡土地交易。
规定大宗土地交易,必须使用骠骑金铢。市面上流动的以铜币居多,银币次之,金币很少,即便是大宗货物,也有很多商贾现在是使用飞钱了,而贾诩制定田亩交易必须用实体的骠骑金铢进行交易,不仅是加大了土地交易的成本,并且可以随时控制和收紧供应…
斐潜觉得,这似乎有些后世银行通过货币调控市场的雏形了。
第二,贾诩建议斐潜准许山东的士族豪右,可以用超出其爵田的土地,按照比例换取盐铁引,或是西域引等,这样不至于让山东的士族豪右觉得自己亏得太多,而且也可以将这些原本目光都死死钉在土地上的家伙,引导其转换产业,将土地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
第三,巡检力量的不足,也是必须要加强的,可以组织没有土地的青壮,参加巡检义从,在此期间,可以穿军袍,服从巡检指挥,同时获取低息贷款购置荒田的使用权。这些身着赤袍的巡检义从,可以最快速度的补充乡野的一般性的战斗单位,也同样是土地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地方豪右想要对抗的时候,必然也要掂量三分。
贾诩林林总总,条条款款,讲述了许多。
基本上都是从他在陇右关中实际经验总结而生,也结合着贾诩本人的思考和探索,闪现着其智慧的光华。
斐潜听着,不时点头。
只不过,到了最后,贾诩似乎又是老毛病犯了,眨巴着眼看着斐潜,轻声说道,主公啊,其实臣还有一个上策…
请:bqq999
斐潜微微点头。
他想到了一些史书上的描述。
比如《食货志》,这称得上是华夏古代的经济数据库。
自从汉代开始,各朝各代都有各自的《食货志》。
而在这些《食货志》的数据当中,如果进行纵向的对比,就会察觉到一条令人震惊,并且也有些无奈的规律——各个封建王朝的耕地面积峰值,大概都是出现在建国百年之时。
西汉的827万顷肥沃田地,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提供了底气,唐朝的620万顷耕地,则托起了万国来朝的繁荣景象。在这些数据背后,隐匿着比金銮殿上的刀光剑影更为扣人心弦的博弈。
宋代的《食货志》中记录了汴京粮价出现的三次大幅波动。从表象上看,这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实际上却是土地兼并引发的连锁反应。就像是后世米帝1的豪强稍微有所波动,便是波及了千万亿级别的金融市场一样。。
东汉时期,全国耕地登记在册的数目就在不断减少,甚至有出现前后数据,减少30以上的情况,而因为皇帝对于这种数据不敏感,加上大臣本身也是土地兼并的受益者,因此这种原本可以敲响警钟的数据,就成为了废纸,哦,废简一根。
也不知道是甲鱼受到了斐潜的影响,还是他自个儿琢磨出来的,他所提出的这个使用权所有权的分离制度,有些类似于后世的田骨田皮分离制度,而且还加上了王田的名义,在官方契约上引入编号登记系统,每份地契需在国郡县三级平准田署备案,尽最大可能杜绝地方官吏作弊。
当然,这依旧不能避免官吏和地方乡绅相互勾结,贪污腐败,但是至少国家层面上可以掌握一些有效的数据,至于是睁一眼闭一眼,还是等过年的时候杀两头猪,也就是看具体操作了…
除此之外,可用青苗联保之法。贾诩继续说道,田契十户,相互结保,共贷官仓粮种。耕牛田犁自备,秋获之时,需先售常平官仓,以换免役券。
斐潜沉默着,点了点头。按照贾诩的说法,这样既可以解决了小农借贷的问题,也避免了因为借贷而产生出来的田亩兼并,而且还可以用免劳役的券来增加官仓的优势,尽可能的杜绝私人粮商囤积居奇的机会,增加其收粮的成本。
这就是落地了…
至少是一只脚站在了地面上。
至于将来能不能踩实,那还要具体的执行。
为此,贾诩还列出了预防反扑的三个办法。
首先就是以骠骑金币,或者叫做骠骑金铢来制衡土地交易。
规定大宗土地交易,必须使用骠骑金铢。市面上流动的以铜币居多,银币次之,金币很少,即便是大宗货物,也有很多商贾现在是使用飞钱了,而贾诩制定田亩交易必须用实体的骠骑金铢进行交易,不仅是加大了土地交易的成本,并且可以随时控制和收紧供应…
斐潜觉得,这似乎有些后世银行通过货币调控市场的雏形了。
第二,贾诩建议斐潜准许山东的士族豪右,可以用超出其爵田的土地,按照比例换取盐铁引,或是西域引等,这样不至于让山东的士族豪右觉得自己亏得太多,而且也可以将这些原本目光都死死钉在土地上的家伙,引导其转换产业,将土地资本转化为商业资本。
第三,巡检力量的不足,也是必须要加强的,可以组织没有土地的青壮,参加巡检义从,在此期间,可以穿军袍,服从巡检指挥,同时获取低息贷款购置荒田的使用权。这些身着赤袍的巡检义从,可以最快速度的补充乡野的一般性的战斗单位,也同样是土地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地方豪右想要对抗的时候,必然也要掂量三分。
贾诩林林总总,条条款款,讲述了许多。
基本上都是从他在陇右关中实际经验总结而生,也结合着贾诩本人的思考和探索,闪现着其智慧的光华。
斐潜听着,不时点头。
只不过,到了最后,贾诩似乎又是老毛病犯了,眨巴着眼看着斐潜,轻声说道,主公啊,其实臣还有一个上策…
请:bqq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