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国产的意义、标准之争的本质(下)(3/4)
一出来就是巅峰。
逼得竞品只能零利润甚至负利润也压垮前沿的市场推广、研发与迭代。
结果得用方年的口吻来说:让不少消费者享受到了实惠福利。
至于前沿,态度始终未变。
方年有足够多的资源与能量,哪怕是只维持前沿系、当康系的相关业务,也足够让这些系列缓慢覆盖研发成本。
而且,像是应龙,根本就是工信的委托产物,白泽半导体已经投入运营的几条生产线都恨不得都用来生产应龙。
订单量不知凡几。
最后…
方年终究还是提出了一个敏感的观点。
“据我所知,欧美西方国家均有在不同时期发过购买本国国货的行政令;
出于我对未来现实的本质恐慌,我曾设想过,咱们是否也应该起码发出购买国货的倡议。”
这个观点,让会议室安静了片刻。
李总眉头轻动,语调平缓,道:“是合理的,但应该是不合适的。”
这话打消了方年的幻想。
他一下就明白过来,再不提半个字。
在长达近一小时的交流之后,话题从国产转向了标准。
这事情最先是起于前沿关于集成电路行业的相关申请。
终究也是方年避不开的环节。
李总坦言:“在越来越多标准技术委员会被申请建立后,国际舆论上是有意的把矛头焦点聚焦于是我们主动挑起的标准争议。”
这个问题其实是更尖锐的,更本质的。
没等方年开口,苗为就接过了话头:“标准争执,有愈发被尖锐化的迹象。”
“想来方总你也知道,欧美地区的行径向来是他们做过,就认为我们也会做同样的事。”
说到这份上了,方年还是很懂的。
于是,方年笑了:“胡搅蛮缠?”
“他们从骨子里就是那种卑劣的海盗思想,从基因中就不够强大。
遇到挑战,最先想到的不是怎么应对,而是先转移矛盾,再无限扩大。”
“其实如果用他们的逻辑来看待,有关于标准的事情就很简单,洗劫财富罢了。”
“若是再扩大化,也是归结于国产化上来,规则框架最终还是要落地的。”
“本质问题其实不是我们身上的,是他们内心太虚弱了,经不起风浪。”
“可历史是一个环,按照事物动态发展的规律来看,美洲是最经不起风浪的,所以也最心虚。”
说到后面,方年忽然止住话头,几乎是毫无征兆的。
然后又用了惯用的举例说明。
“我们前沿的各个实验室跟高校之间的合作比较紧密,我偶尔也会看到一些超前的前瞻性报告;
具体来说,其实汽车工业是个很好的参照行业;
国内汽车工业也还算努力,却始终在一个简单的发动机技术上受限,不就是最简单的标准本质?”
“因为标准,所以受限。”
“根据一些前瞻性报告,汽车工业的动态发展必然是抛弃内燃机的,至于新的标准该有谁来定义,以本质问题来说,应该由大家共同定义。”
“哦…对,说起这个汽车工业啊;
女娲等实验室有个不太大的联合项目,合作单位有比亚迪等,全称太长我也没记住,简称是电动车机体系。”
“据说进展相当顺利,大有赶超一些率先入行的海外大企之势,如果苗部有需要了解,我让吴伏城去您办公室汇报。”
“差点忘了,还有个小事情,盘古在大数据算法引擎上的研究有点过于深入了,这也得请苗部协调。”
在忽然毫无预兆转移话题后,方年的语调忽然跳脱起来。
这是方年刻意为之。
可以理解为方总想要赶紧转移焦点,转移话题,转移矛盾,转移关注,转移一切。
方年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嘴瓢了。
一不小心就扯到了不该扯到的领域。
很可惜,在座的都是千年狐狸,哪个没注意到。
但是大家在以各种形式来确定平书的神态后,最终十分默契的略过了。
像是苗为就主动的接过话茬:“电动车机体系的项目,前沿怎么忽然有兴趣了?”
方年认真且详细的解释:“也不是忽然,比亚迪有比较强的工业体系,像是模具之类的,前沿跟比亚迪的合作由来已久,顺带着展开的,女娲实验室毕竟还是有比较强的技术积累。”
听方年说完,苗为接茬立马问到大数据算法:“大数据算法方面是怎么说?”
方年吐出几个字:“舆论环编织。”
就着这一点,几个大佬也跟着参与了话题,一个个很有话说的样子。
实际上,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都是围着点屁大的事哔哔赖赖。
方年更明白。
但是他也没办法,谁让他提到了一些看起来没什么意义,但其实不能细究的敏感领域。
倒是说这点屁大的事情,对一些个公知群体的打击是致命的。
有不少计划因此胎死腹中。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这些,方年都是后来才知道的。
比如有些公知想要营造一个开倒车的事件。
以相关单位强推国产化为基准点来带舆论节奏。
再有就是方年就直接提到过的,买国货等于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节奏。
本来都会很汹涌。
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