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兵圣释计(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十分钦佩赞赏地,何以他却使出这样手段?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不是他的说法吗?”

庆忌说道:“这事倒也苛求不得他。言,素来是知之易,行之难。许多道理说说尚可。若是去做。他做不到,我们也做不到。人有七情欲,喜怒悲欢,如果谁能冷静地按道理去处理一切事情,那就是圣贤境界了,而真正地圣贤,只有待后人粉饰掉他地所有缺点,才能存在于传说之。好了,不说这个,蔡卿,你快讲,那少正卯如何了?”蔡义道:“孔丘有鲁君支持,在曲阜说一不二,不过至少还有三家人是不买他的帐的,那就是三桓世家。孔丘拿了少正卯,正要把他明正典刑,大司空叔孙玉却突然赶到法场把他救了下来。

真是奇怪,少正卯自命清高,一向不肯依附于三桓世家,与他们少有来往,否则以他的学识和身份,早就受到重用了,这一次不知何故,叔孙玉居然出手救他,人们只道叔孙玉不惜得罪同为卿的孔丘和他背后的鲁君,是想把少正卯招揽到他麾下,可叔孙玉救了少正卯回去,却不为他脱罪,任由他被贬藉为奴,这一来少正卯可是再无出头之日了,难道叔孙玉只是想找个得力的家臣?”

庆忌先是一呆,忽然仰头大笑:“摇光,一定是摇光,哈哈哈哈……,这小妮,使得好手段,真是深知寡人之心也。”

众大臣茫然看着他,不知他兴高彩烈的开心些什么,庆忌笑道:“寡人放心了,少正卯的事暂且不提,总有一天你们会明白地。如今梁虎和赤忠去了东夷,少伯去了秦国,烛庸王叔还没从越国回来,朝缺人啊。眼看寒冬将过,一年之计在于春,农耕之事,是今年朝诸事的重之重,众卿要格外用心,禽已经有些详细的规划,你来说说,让大家议议。”“臣遵旨。”种长揖一礼,举步向前正要开口,一个寺人急急上殿禀道:“大王,鲁国叔孙氏家臣烨扶风求见。”

“喔?宣他上殿。”

片刻功夫,一个三旬上下地鲁人被带上殿来,他是叔孙氏家臣,此番赴吴是送信来的,庆忌接了信,着人带他先下去休息,便顺手打开了信,在他想来,信所言应该就是有关他的托附:关照少正卯的事了。

果不其然,匆匆一瞥。信讲的果然是救下少正卯的经过,还说会找机会把少正卯送来吴国。庆忌欣欣然看下去,看到后面却不禁大摇其头,他把手信抖了抖,似笑非笑地道:“方才还在议论孔丘的所作所为,说起来。这孔丘做了大司寇,倒是真的雄心勃勃呢。他不只是做些礼乐教化的事,为了强化姬宋地君权,孔夫实是煞费苦心,倒也真是难为了他。”

孙武道:“有三桓在,强化鲁君之权不啻痴人说梦。”

庆忌道:“不错,所以孔丘动手的目标,便是三桓世家。”

孙武大吃一惊,失声道:“不会吧?他……他竟然对三桓下手?以鲁君掌握的兵力和他一个大司寇的权力就想对付三桓世家。他疯了不成?”

庆忌道:“当然没有疯,他也没有直接对三桓下手,而是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法。而且……他还差点成功了。”

庆忌解释道:“公山不狃、仲梁怀裹挟了一班三桓世家的家奴投奔展跖,与他一齐造反,占据了三桓世家地一些封邑,抢走了他们许多钱粮,此事对三桓世家打击很大。三桓常居于都城,他们在全国各地的封邑一向都交给亲信家臣打理,如今公山不狃和仲梁怀作反,使他们对驻守各封邑的家臣颇有猜忌之心,却苦于没有解决地办法。而大司寇孔丘。却帮他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大殿上静悄悄的,大家都屏息听着庆忌说话,不知那位孔大司寇用了什么法对付三桓,庆忌道:“孔丘在朝议向三桓提出,他们的家臣常年留守封邑,天长日久,权柄自重,身边便会聚集一班亲信,他们一旦生了异心。坐拥城池、粮秣、人马,家主要想惩办他们便十分困难,因此孔丘给三桓出了个主意,劝他们拆除各自封邑内所建的城池。

城池夷为平地,三桓世家在各地的钱粮便无处存放,只能输运到曲阜;没有城池,各地封邑地家臣们便不能聚起许多人马。这一来,他们既无人又无钱,叛乱的危险自然消弥于无形。”

孙武想了一想。忽然微笑起来:“他是大司寇。主管全国司法治安,有这样的考虑本是他份内之事。三桓不会疑心地。他们正被公山不狃和仲梁怀地事弄得焦头烂额,对封地家臣们尾大不掉的情形十分头痛,采用孔丘地建议也不稀奇。”

庆忌笑道:“寡人就知道,他这一计瞒不过你的眼睛。”

孙武轻笑道:“臣不敢,只因大王先说了他要对付三桓,臣才窥破此计。只是不知,是什么人拆穿了他的真正用心?”

庆忌道:“这个人也算是孔丘的老对头了,他就是如今正统兵剿匪的阳虎,孔丘劝三桓拆除封邑的城池,说是为了安全起见,削弱家臣地力量,把税赋财粮都集到都城,表面上看来是为他们着想,倒是迷惑了三大世族的一些人。

孔丘还收了孟孙氏家的侄做学生,让他的学生路到季孙家做了家宰,与他理应外合。可阳虎窥破他的真正用心,将他的看法说给季孙意如听。季孙意如对他仍信任不疑,被他点破之后,便取消了正在实施的拆城行动。

经此一事,三桓对孔丘已生了警戒的心思,他们计划把孔丘从姬宋身边排挤掉,孔丘倒也识相,此计一失败,他立即向鲁君提出要在鲁国修建一条自北而南的运河,用来输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