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兵圣释计(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与吴国有关地信息寥寥无几。目前在鲁人影响最大地消息甚至不是季氏、叔氏嫁女地事情。而是孔丘任大司寇后治理曲阜地消息。

季氏拒绝了鲁君姬宋地求亲,又不想在姬宋风头正健的时候与他的关系有所恶化,便在提拔孔丘为大司寇一事上做了让步,说服自己的亲信孙叔放弃了这个职位。孔丘如愿以偿地晋位卿,任大司寇,在鲁臣地位仅次于三桓。

出仕从政、复礼行道的理想,孔丘已经想了好多年了,如今终于有机会付诸实现,孔丘开始信心十足地开始了他复礼行道以强国家的改革。

孔丘认为当今之世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井田破坏,农奴逃亡,臣犯上,小人逐利,这种种现象是周礼教化不能得以贯彻地原故,于是重新修订周礼之制,为庶民百姓制定了种种依礼乐而行的制度。

在他颁布的政策,坐卧行走、吃饭穿衣都按照上下尊卑的规矩制订了详细规则。想通过这些生活的细节让民在耳濡目染渐渐形成尊卑有序的理念。比如长幼有序,吃饭时长辈先吃,小辈后吃;走路时长辈在前。小辈在后。比如男女有别,出门在外,哪怕是一家人也要男女分行,男“尊”靠右,女“卑”靠左,同道而行者严惩不贷。

劳工服役时,要按体力强弱,分别承担轻重劳作。路有旁人遗失之物时,无论东西贵贱。行人不得拾取;住房、丧葬等事都依尊卑制定规格,平民穿衣打扮、住处坐车不得攀比贵族,僭越了等级规格:丧葬上内棺之木不得厚过四寸,外椁之木不得厚过五寸,以上种种,凡有违反者皆严厉处罚。

礼乐既定,刑罚保障,如此宽猛相济,仅一个多月的功夫。曲阜便治理的焕然一新,与以往大不相同。自鲁国刚刚返回的大行人蔡义说到这儿,摇头赞叹道:“要说这孔丘也真是本事,短短时间便令得鲁都秩序井然,面貌一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鲁人都说,以孔丘之能,只须三月。便可天下大治。如此政绩,实在了得。”

庆忌上上下下看他几眼。脸上露出一副似笑非笑地表情,蔡义不禁诧异地看看自己,疑惑道:“大王,臣……臣怎么了?”

庆忌“噗哧”一笑,说道:“与你不相干,寡人只是忽然想到了国卫大检查时的面工程而已,也就十天半个月的功夫吧,如此宽猛相济之下,那整个城市也是涣然一新,哈哈,哈哈……”

蔡义瞠目道:“甚么……甚么国卫……检查?”

“没什么,”庆忌摇头笑道:“这世上最难改变地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慢慢形成的观念,从小到大慢慢养成的生活习惯,孔夫就算懂得法术,一下化身亿万,向所有鲁人每天耳提面命地灌输周礼,也休想在一个月、三个月里彻底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这些事不但要长期坚持下去,还需要许多物质基础的配合,即便如此,那些不合情理过于僵化的规矩也是行不通的。

你以为鲁人焕然一新是他教化之功么?错了,那些人不过是怕他罚没钱财,处以苦役罢了。如果他们是真的接受了孔丘的教化,那么不管孔丘还是不是大司寇,鲁国还有没有这些规矩和处罚,鲁人都会依此生活,做到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可是,他们真地做得到吗?

寡人敢说,如果孔丘现在被撤去大司寇之职,取消他的规矩和处罚措施,只消****功夫,所有的一切马上就会恢复原来的模样,孔丘倡礼乐,厌法治,可是他治鲁真正依靠的手段却是法,呵呵,还真是莫大的讽刺。蔡义讶然道:“奇了,大王所言,竟与鲁大夫少正卯的说辞几乎一模一样。”

“嗯?”庆忌目光一凝:“少正卯?此人怎样了?”

蔡义道:“对于孔丘的所行举措,少正卯聚众讲学时多有贬斥抨击,除了与大王方才几乎一样的说辞,像上下尊卑,皆依阶级,住房穿衣、出行丧葬等等必须依其规格不得僭越等等,都被少正卯批地一无是处。少正卯这人言辞犀利,嘻笑怒骂皆成章,常常弄得孔丘下不来台。”

庆忌莞尔一笑:“孔丘没落不名时,少正卯是这副脾气。如今孔丘权柄地位远在其上,他还是这副脾气,此人倒也不算仗势欺人,而是颇有些呆模样。”

蔡义干笑道:“可这呆,差一点儿便成了死呆了。”

“甚么?”庆忌吃了一惊,连忙追问道:“可是孔丘欲对他不利?”

蔡义答道:“是。孔丘治鲁后,少正卯对他的举措常有批评,少正卯在鲁人的声望一向极高,着实受到一些人的支持赞赏,孔丘因此大怒,为他列了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变,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条罪状,以乱政之名把他抓了起来,要斩他的首级。”

“果然如此……”

庆忌低语了一声。旁边一直静静听着的孙武冷哼一声,晒然道:“岂有此理,当今天下,布衣士游走于列国,针贬时政,讽刺权贵,抒发主张,伸展报负。议政论政向来自由,从来没有因言获罪者。

说不说是论政者的事。听不听是执政者地事,今少正卿不过政见不同,又无任何恶行,便被他矫饰理由杀掉,那么从此以后,鲁国还有人敢生异议么?各国游学士但与他政见相左者,还敢去鲁国求仕么?蔡大夫说他政绩了得,以孙武之见,他对政见不同者恼羞成怒之下竟只有舞剑杀人、堵塞人口一途。可见执政的手段也有限地很。”

种也蹙了蹙眉头:“孔丘言论,种在楚国时也曾耳闻,他曾说君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我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