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戚继光号下水(2/3)
有价值的股票,当经济恢复过来时,这些股票每年就能创造出巨大的收益。
当某一企业的股份达到了一定程度被银行掌控时,这家企业也就变成了银行控股的企业,银行也就趁为了最大的股东。
不过当前中华帝国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引导投资方面,政斧动作频繁,建设部几乎天天推出新工程,并全国范围内进行集资建设。
这些工程一般也上市,以股票模式发行。
大量的铁路、公路、电站以这种方式建设了起来。
华东集团也发行了大量的增值股票,所谓增值股票,就是原始股不卖,夏钧依旧是100%控股。
这些增值股票是在华东集团盈利增加的情况下,才会有回报效益。
华东集团作为中华帝国最大的垄断集团,其生产总值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5%左右,这些增值股票大受热捧。
这导致华东集团的增值股票价格节节攀升,华东集团从市场中攫取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全部被华东集团投入到了疯狂的产业基础建设之中。
华东集团的大部分产业,都是与战争潜力息息相关的,因此华东集团在股市圈钱属于重中之重。
等于是让投资者现在花钱帮华东集团搞建设,等经济崩溃了,这些增值股票一文不值。
不管在什么国家,股市的本质都是如此,都是用来圈钱用的,只是有的手段高明一些,有的手段低级一些。
低级的手段就是一个个都是铁公鸡,从来都不分红,从而股票市场萎靡,无法圈更多的钱。
大量的资金涌入股市,使得上市公司资产暴增,伴随而来的就是疯狂的行业建设。
而在1926年,中华帝国全面建立了银行信用制度,国民可以很轻易的从银行借到钱去消费。
面对形势一片大好的就业环境,已经不断上涨的工资水平,很多民众在都买了房子的情况下,开始购买汽车。
有些民众之前已经有房子了,就直接贷款购买汽车。
同时还安装电话,购买冰箱、空调、电视、吸尘器、洗衣机等大件电器,像收录音机,在1926的中华帝国内部,已经非常普及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台很大的收录音机,即可以收听电台,又能播放音乐磁带。
贷款购买这些大件商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个社会是有攀比心理的,你有了我也要有,因此你贷款去买,我也贷款去买,反正还得起怕什么。
在众多商品之中,民用电话率先大规模普及。
民用电话在帝国成立之时就开始普及了,此时国民普遍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而华东集团募集到了大量的资金,因此到处牵电话线,电话月租费并不是很贵,以帝国人民当前的收入来说,并不算什么,因此电话开始大范围的普及。
电话技术也有改变,采用的不再是那种靠手摇的模式。
在发电方面,中华帝国从1919年的500亿千瓦,增加到了1926年的1300亿千瓦,而美国从1919年的60千瓦增加到了800亿千瓦。
1919年一战刚刚结束,那时候的美国产业还未进行大范围的技术设备更新,因此很多都是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设备,所以发电量只有60千瓦,而中华帝国是直接跳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大量使用电力,因此发电量在1919年时就已经有了500亿千瓦的程度。
而在石油工业方面,美国在1919年开采的石油为8600万桶,而到了1926年,石油开采量猛增到了亿桶。
中华帝国在石油开采方面,1919年就已经达到了2亿桶每年,此时猛增到了8亿桶每年。
中美之间,在不断的发展下,已经逐渐不是同一重量级选手了。
中国在未进行大规模刺激消费的时期经济就已经压制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而当中华帝国在进行刺激消费之后,经济开始以飞快的速度将美国甩在屁股后面。
在1926年,中华帝国经济生产总量已经达到了4000亿亚元,而美国只有1400亿美元,双方的差距已经拉到了600亿美元。
在这一年,中华帝国依旧在字面数据上砍掉了一大截的经济总量,公布的生产总值和美国已经持平。
这引起了美国华尔街的银行家们的恐慌,中华帝国之前说过的不玩泡沫经济模式,简直跟放屁一样,现在还不是搞了?
这个时期的美国,因为非常繁荣,因此美国资产阶级宣扬说资本主义已取得“永久的稳定”。
同时美国资产阶级还宣扬说,‘华东模式战胜了[***]’,所谓华东模式就是指华东集团率先使用的那种流水线生产模式。
中华帝国也对美国资产阶级宣扬的东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俄国此时也很繁荣,但失业率也有8%左右,虽然关税建立起来了,但毕竟是同联盟国家,因此无法建立太高的关税,很多东西还是要从中华帝国进口。
但俄国表面上看上去确实很繁荣,俄国人正在疯狂的建设房地产行业,而汽车却大量从中华帝国进口。
俄国人在拿到很多贷款后,也开始大规模的投资实体产业建设,电力设施、通讯设施、交通设施等等,大量的工程开始开工建造。
俄国人好像非常有钱,在到处投资,甚至是跑到中华帝国来投资。
中华帝国自然是欢迎的,毕竟这些钱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俄国,都属于中国资本可触及范围。
不管是钱流在哪里,都在盘剥范围内。
中华帝国已经在俄国搞了4年的透支消费政策了
当某一企业的股份达到了一定程度被银行掌控时,这家企业也就变成了银行控股的企业,银行也就趁为了最大的股东。
不过当前中华帝国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引导投资方面,政斧动作频繁,建设部几乎天天推出新工程,并全国范围内进行集资建设。
这些工程一般也上市,以股票模式发行。
大量的铁路、公路、电站以这种方式建设了起来。
华东集团也发行了大量的增值股票,所谓增值股票,就是原始股不卖,夏钧依旧是100%控股。
这些增值股票是在华东集团盈利增加的情况下,才会有回报效益。
华东集团作为中华帝国最大的垄断集团,其生产总值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5%左右,这些增值股票大受热捧。
这导致华东集团的增值股票价格节节攀升,华东集团从市场中攫取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全部被华东集团投入到了疯狂的产业基础建设之中。
华东集团的大部分产业,都是与战争潜力息息相关的,因此华东集团在股市圈钱属于重中之重。
等于是让投资者现在花钱帮华东集团搞建设,等经济崩溃了,这些增值股票一文不值。
不管在什么国家,股市的本质都是如此,都是用来圈钱用的,只是有的手段高明一些,有的手段低级一些。
低级的手段就是一个个都是铁公鸡,从来都不分红,从而股票市场萎靡,无法圈更多的钱。
大量的资金涌入股市,使得上市公司资产暴增,伴随而来的就是疯狂的行业建设。
而在1926年,中华帝国全面建立了银行信用制度,国民可以很轻易的从银行借到钱去消费。
面对形势一片大好的就业环境,已经不断上涨的工资水平,很多民众在都买了房子的情况下,开始购买汽车。
有些民众之前已经有房子了,就直接贷款购买汽车。
同时还安装电话,购买冰箱、空调、电视、吸尘器、洗衣机等大件电器,像收录音机,在1926的中华帝国内部,已经非常普及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台很大的收录音机,即可以收听电台,又能播放音乐磁带。
贷款购买这些大件商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个社会是有攀比心理的,你有了我也要有,因此你贷款去买,我也贷款去买,反正还得起怕什么。
在众多商品之中,民用电话率先大规模普及。
民用电话在帝国成立之时就开始普及了,此时国民普遍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而华东集团募集到了大量的资金,因此到处牵电话线,电话月租费并不是很贵,以帝国人民当前的收入来说,并不算什么,因此电话开始大范围的普及。
电话技术也有改变,采用的不再是那种靠手摇的模式。
在发电方面,中华帝国从1919年的500亿千瓦,增加到了1926年的1300亿千瓦,而美国从1919年的60千瓦增加到了800亿千瓦。
1919年一战刚刚结束,那时候的美国产业还未进行大范围的技术设备更新,因此很多都是使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的设备,所以发电量只有60千瓦,而中华帝国是直接跳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大量使用电力,因此发电量在1919年时就已经有了500亿千瓦的程度。
而在石油工业方面,美国在1919年开采的石油为8600万桶,而到了1926年,石油开采量猛增到了亿桶。
中华帝国在石油开采方面,1919年就已经达到了2亿桶每年,此时猛增到了8亿桶每年。
中美之间,在不断的发展下,已经逐渐不是同一重量级选手了。
中国在未进行大规模刺激消费的时期经济就已经压制着美国经济的发展,而当中华帝国在进行刺激消费之后,经济开始以飞快的速度将美国甩在屁股后面。
在1926年,中华帝国经济生产总量已经达到了4000亿亚元,而美国只有1400亿美元,双方的差距已经拉到了600亿美元。
在这一年,中华帝国依旧在字面数据上砍掉了一大截的经济总量,公布的生产总值和美国已经持平。
这引起了美国华尔街的银行家们的恐慌,中华帝国之前说过的不玩泡沫经济模式,简直跟放屁一样,现在还不是搞了?
这个时期的美国,因为非常繁荣,因此美国资产阶级宣扬说资本主义已取得“永久的稳定”。
同时美国资产阶级还宣扬说,‘华东模式战胜了[***]’,所谓华东模式就是指华东集团率先使用的那种流水线生产模式。
中华帝国也对美国资产阶级宣扬的东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认同,俄国此时也很繁荣,但失业率也有8%左右,虽然关税建立起来了,但毕竟是同联盟国家,因此无法建立太高的关税,很多东西还是要从中华帝国进口。
但俄国表面上看上去确实很繁荣,俄国人正在疯狂的建设房地产行业,而汽车却大量从中华帝国进口。
俄国人在拿到很多贷款后,也开始大规模的投资实体产业建设,电力设施、通讯设施、交通设施等等,大量的工程开始开工建造。
俄国人好像非常有钱,在到处投资,甚至是跑到中华帝国来投资。
中华帝国自然是欢迎的,毕竟这些钱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俄国,都属于中国资本可触及范围。
不管是钱流在哪里,都在盘剥范围内。
中华帝国已经在俄国搞了4年的透支消费政策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