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然而又必须在这大殿上,给新帝李弘,太后武媚娘,左右宰相,三省六部重臣,以及十二卫大将军,及一众将军明确的答案。  

辽东之事,以高侃为行军总管,以程务挺为副。  

以娄师德和王孝杰为偏师。  

以黑齿常之和沙吒忠义去征召百济旧部。  

再以大唐皇帝诏书,令李辩等靺鞨族、契丹族将领,去辽东征召各自族人,为大唐仆从。  

无论从战略、战术,人员配置,解决方案。  

将领人选,都十分妥帖。  

朝廷上下,自武媚娘到李弘,到阎立本无不认同。  

但是相比辽东,对大唐威胁更大,也更重要的西域这里。  

统兵之人选,出了麻烦。  

固然,按苏大为的战略,征召吐蕃和吐谷浑等部做仆从,再以蜀中府兵为骨干,听上去是可行之策。  

但是细细对比辽东和西域,两边的军略。  

会发现,苏大为在辽东的布局,十分详细,十分直观,从黑齿常之这些百济本地将领。  

到李辩等辽东靺鞨族将领。  

到娄师德这种曾经有过征百济和倭国经历。  

又出身自荆扬的大将。  

既解决了大军沿路向荆扬调拨粮草的问题,又有着丰富的对辽东作战经验。  

而大总管人选,高侃。  

本身既是大唐一员老将,名将。  

又出身渤海高氏。  

也是辽东本地大族。  

再加上副手程务挺。  

其父程名振正是如今的安东都护。  

这番人员配置和兵力资源设计。  

可谓丝丝入扣。  

纵然穷尽朝廷各重臣所有的智谋,殚精竭虑,也难提出更好的方案。  

更难得的是,这个方案,不但设计精巧。  

而且极具可行性。  

但反观对西域的攻略。  

除了调蜀中府兵为骨干。  

征吐蕃和吐谷浑仆从为犄角,互为牵制。  

还有别的策略吗?  

没了。  

相比辽东的战略,这个策略实在太过简单。  

甚至是简陋。  

但是,此刻朝中无论是左相阎立本,又或者是大唐皇帝李弘。  

天后武媚娘都清楚。  

不是苏大为不想做出更完善的策略。  

而是之前关中灾情,关中府兵大损,没有任何牌面留给苏大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纵是大唐如今唯二名将的苏大为,也只能提出这一个看似可行,实则简陋的策略。  

既然简陋,就更需依赖主将的能力。  

若是能力强者,或许能顺利推行。  

若是一个能力弱者,只怕连吐蕃和吐谷浑那些仆从军都弹压不住。  

更惶论要远征怛罗斯,扫平大食人和叛乱的胡人。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在苏大为身上。  

心知苏大为其实是最佳的人选。  

但偏偏所有人都没开这个口。  

就连皇帝李弘都不敢出声。  

苏大为若走,朝中眼下看似平静的局面立时就被打破。  

到时谁能保证,太后与新帝这两者,不会发生激烈的政争?  

毕竟,不惜一切攥夺权力的种子,自魏晋南北朝起。  

自曹氏协天子以令诸侯。  

自司马氏篡魏立晋。  

自五胡乱华,城头变幻大王旗。  

自隋,自大唐玄武门。  

这血腥的种子,便已经种下了。  

权力斗争,便是这般赤.裸.裸的,毫无亲情可言。  

武媚娘能迫害被贬的王皇后及族人,对萧淑妃下手。  

对长孙无忌一族赶尽杀绝。  

她的底线操守到底有多少?  

这个时候,恐怕连李弘都不敢相信。  

不会以为,对方是自己母亲,就会容忍自己分享权力。  

不久前,驾崩的李治…其死因,疑窦丛丛。  

已经在李弘心中埋下一个疙瘩。  

沉默,大殿上一片沉默。  

直到,有一个声音打破了难言的沉默。  

一员大将主动站出,叉手向武媚娘及李弘行礼道:“天后,陛下,臣愿自荐为总管,统驭征西兵马。”  

说话者,一身龟背鱼鳞甲,头戴凤翅吞天盔。  

双肩乃狮子兽吞口。  

左腕护盾,右腕鱼鳞甲翼。  

腰下护裙片片折叠,随着动作,如荷摆涟漪。  

双脚铁胎,脚尖做狮型兽吞状。  

正是如今大唐邢国公,苏庆节。  

苏庆节去岁被苏大为的事连累,已经去掉实权军职。  

直到如今才调回中枢。  

在兵部下行走。  

以文职居多。  

但他此次上殿,竟穿着征战沙场的战甲。  

可见来之前,苏庆节已经有了毛遂自荐,主动请撄的念头。  

这一次站出来,声音锵铿有力,气吞万里如虎。  

殿上群臣微微吃惊。  

发出一片低声议论。  

将军队列里,各卫大将军,及军中将领也忍不住窃窃私语。  

显然,苏庆节主动请撄,大出所有人的意料。  

甚至包括苏大为都向他看过去。  

眼中有一丝意外。  

武媚娘不动声色,先是眸光扫过太子李弘。  

再看向苏庆节。  

最后投向苏大为。  

她要确定。  

苏庆节主动站出来,究竟是苏大为的指使,还是太子的想法。  

至于苏庆节本人的想法…  

武媚娘对苏庆节过去并未太过关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