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咸亨二年,太子李弘奉命监国,皇后武媚辅政。  

时值关中大旱,饥民四起。  

李弘巡视关中,却发现关中的唐军军粮殆尽,皆以榆皮、蓬实来充饥。  

简直骇人听闻。  

“粮食呢?”  

粮库大开。  

李弘看着空荡荡的粮仓,眼前一黑,险些摔倒在地。  

幸得身边一群内侍扶住。  

“殿下!殿下还请保重身体。”  

一旁的太监王义慈慌忙道。  

他可是清楚,眼前的这位太子爷,身子骨有多弱。  

早年患有肺病,险些不治。  

后来经过孙老仙翁的调治,这几年方有了些起色。  

但也比常人要弱一些。  

要是在这里病倒了,他们这些太子府上的内侍,只怕人头不保。  

李弘如今年方十八岁,身材削瘦,弱不禁风。  

穿着宽大的太子华袍,站在人群中,宛如鹤立鸡群。  

远处一堆瘦骨伶仃,饿得面有菜色,脸颊深陷的唐兵士卒们,纷纷拄着拐杖,眼露渴望,可怜巴巴的围在外圈,向太子和粮仓方向望过来。  

那是他们唯一生的希望。  

连府兵都如此。  

更不要提关中老幼妇孺。  

早已饿殍遍地。  

李弘眼窝微陷,眼下有连日未睡好留下的黑眼圈。  

他精神疲倦,但眼神仍然明亮。  

一双拳头死死握着,指甲深嵌入掌肉里。  

熟悉他的王义慈知道,太子动怒了。  

太子向来神色平和,予人一种淳厚君子,温润如玉之感。  

但这一刻,面对关中灾情,面对空得可以跑老鼠的库藏,太子罕见的发怒了。  

“粮食去哪了?”  

李弘的声音依然如平时一样温和。  

这个时候越正常,也就越不正常。  

王义慈心惊胆颤的看一眼太子,再看一眼跪在粮仓前的守库官吏。  

数十名库官乌泱泱跪了一大片。  

“谁能告诉我,粮食去哪了?”  

李弘略微提高了声音。  

语气不见起伏。  

但握着腰间佩刀的手,指节已现白。  

粮库官头颅埋得更低。  

以头触地。  

活像是把脑袋扎进土里的鸵鸟,屁股高高撅起,身子瑟瑟发抖。  

他当然清楚,粮食去哪了。  

可他不敢说,不说,最多不过一死。  

说了,全家老幼没一个能活。  

汗水从粮官的脸颊不断流淌,在干涸发裂的黄土上,浸出一大片湿痕。  

身后的一官小吏中,突然有一小吏扬头道:“太子殿下,臣下,小吏知道库粮下落,还请太子赦小人之罪,护小人周全,我…”  

噗哧!  

身边一名跪伏在地的络腮胡子官吏,突然扑上来,抽出随身障刀,狠狠一刀扎进小吏心口。  

“拦住他!”  

李弘失声大叫。  

在这一刻,声音因愤怒和恐惧而变得尖锐。  

跟随太子身后的太子亲军,一声大喝,一拥而上。  

将那杀人的官吏死死按住。  

络腮胡子的脸颊,摩擦着地上的沙砾,划出道道血口。  

但方才要说话的小吏,胸襟被血染透,四肢不断抽搐,口里涌着血沫子。  

眼见是不能活了。  

空气里汗味混合着一股浓重血腥味。  

不知为何,李弘感觉自己的胃在抽搐。  

他用手捂着嘴,喉咙一阵蠕动。  

险些呕吐出来。  

“查!”  

手掌捂着嘴,发出含混的声音。  

“一查到底!”  

原本长安粮库应该屯有足支一年的粮草,如今不翼而飞。  

负责库藏的官吏,拒不交代粮食去了哪里,甚至当着太子的面,刺杀同僚。  

太子,国之储君,如今的监国。  

竟然隐隐被排斥在一种力量之外,看不清这水有多深。  

而长安、关中,各大粮商屯积居奇,粮价一日数涨。  

生民苦不堪言。  

李弘不敢相信,也无法置信。  

记忆里,大唐是强大的,富饶的。  

一切都是美好的。  

大唐,那传说中光耀万年,如此伟大的帝国。  

在帝国的首都,却发生此等骇人听闻之事。  

府兵。  

大唐的府兵被迫以树皮充饥。  

李弘去军营看过。  

那简直是人间地狱一般。  

无数饿得肿胀的兵卒,就那样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还有活活饿死的,化为骷髅白骨,与泥土一同腐烂。  

无数苍蝇蛆虫围绕。  

死得无声无息。  

毫无尊严。  

为什么?  

为什么大唐会变成这样!  

到底哪里出了错!  

谁能告诉我这一切是为何?  

足有两个月,太子在关中奔走。  

不断下旨,向各方调集粮草,但收效甚微。  

只有洛阳那边,经过洛水调来数船粮食。  

但面对关中饥民,仍是杯水车薪。  

只能熬以稀粥,设立粥铺,勉强吊着人命。  

李弘终于到了崩溃边缘,骑着快马奔赴洛阳。  

洛阳紫微宫。  

太子李弘在内侍的指引下,迈着沉重而虚弱的步子,向深宫一步步走去。  

他的脸色更差了。  

比之前的青白,现在更是一种营养不良的煞白。  

关中缺粮,就连太子,每日也只能以粥裹腹。  

身边的内侍,也一个个饿得跟鬼一样。  

“儿臣,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