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回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勃尼,就是后世的尼泊尔,巴掌大的小国,能借七千兵,绝对是竭尽所能了。  

“总管,若以我为将去攻天竺,不用一万,给我五千骑,就够了。”  

“王郎君,你要与我争吗?”  

苏庆节急道“阿弥,我也只要五千骑,一定能将吐蕃赞普抓到!”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眼看要吵起来。  

“停!”  

苏大为抚着额头道“五千骑绝对不够,当年的天竺是一群阿三,阿三是出了名的菜鸡,现在的天竺被吐蕃经营多年,不能当阿三看。”  

“呃,总管,何谓阿三?”  

这个很难跟你们解释。  

苏大为摆摆手“还是说说如何用兵吧。”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指了指“若从吐蕃出兵,从这片山的豁口可以直冲而下,占有地利,适合骑兵冲击。”  

说也奇怪,吐蕃这边不是雪山就是连绵的崇山,地势奇险。  

但是偏偏在吐蕃对天竺的位置,有一个从高到低,海拔没那么低的山口。  

若在后世,从这个山口,中原的钢铁洪流可以滚滚直下天竺。  

绝对够三哥喝一壶的。  

而在此时,唐军的铁骑若从这个豁口冲出,天竺方向也绝对难以抵挡。  

而且天竺之地,不像中原也不像吐蕃,天竺是有大平原的。  

只要骑兵冲过去,绕过他们的河流,避开一些不利的地形,比如沙漠,将进入大平原地区。  

那也是整个天竺的精华所在。  

平原田地丰腴,能养活无数人口。  

吐蕃因占据天竺而强。  

若大唐得到此时,那么可以说,五十年内,将不会再有内卷的问题。  

若是运作得好,说不定能替大唐盛世,续命百年。  

“可以打。”  

苏大为手指在地图上重重戳了一下。  

“至于用多少兵…”  

他抬头看了一下诸将“我们的大军,不可能在逻些城的废墟停留太久,这里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众将点头,都明白这一点。  

十几万大军在这里每多停留一天,那消耗都是惊人的。  

逻些城附近的牧场,仅有不多的田地,已经被唐军的辎重队扫荡过无数回。  

比脸还干净。  

再待下去,唐军就会陷入缺粮的风险。  

逻些城虽然有粮草,但在攻城时,大部份已经被大火付之一炬。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所以以唐军的做战惯例,打下一地,只会留少量的兵卒保持威慑,大军要尽快的回转大唐,减少损耗。  

出动十万军,国内就会少十万壮丁劳力耕种。  

如果算算为了供给大军后勤,国内所动员的百姓,十人供一丁,就是百万级别的动员。  

唐军征吐蕃两年,这对大唐的国力,也是极大的负担。  

所以当年苏定方才会在打下百济后,第一时间将大军撤回大唐。  

“现在我们有三个任务。”  

苏大为目光扫过众将道“第一,要留少量精锐,按大唐惯例,在此设都督府,这一点,我已经上书陛下,相信不久就会有回信。  

在陛下命令到达前,留守的人要先定下来。  

第二是此战结束,我军主力要回转大唐,下面的兵卒也想家了,想家中亲人了,也该回家了。”  

这话出来,众将均是点头。  

薛仁贵叹息道“别说下面兵卒,就说我们这些做将军的,哪个不想家,不想家中娘子,还有孩儿。”  

这话,引起诸将一阵唏嘘。  

这里最年轻的将领,都早已妻妾子女成群。  

出来两年,可想煞人了。  

苏大为咳嗽一声,将众人的注意力拉回来,继续道“第三,便是出兵天竺的事,原本,我们只用主力撤回大唐就好,但现在吐蕃赞普逃向天竺,若派大军去,劳师远征,只怕反受其害。  

方才苏庆节与王玄策所言,有一定道理,但是一万人太少,出兵人数多了,又怕后勤供应不上,所以具体用多少兵,大家可以议一议。”  

王玄策长笑一声,叉手道“总管,天竺乃是膏腴之地,那里的平原适合种植,养什么活什么,而且天气极暖,有时甚至可以一年收两次粮食。”  

说到这里,王玄策眼中闪闪发光。  

“那里真是富得流油,大好的良田,不知可以养活多少人,我军过去,就食于敌,绝不用担心食物短缺。”  

“不然!”  

王方翼突然开口道“王郎君的话,只说了其一,未说其二。”  

苏大为及其余的将领,将目光投向王方翼,只听他道“人吃的或许可以就地解决,但马吃的草料可以全数解决吗?”  

印度那个地方,似乎是没什么出名的战马。  

阿三哥这时候打仗,能出动大象就是顶牛逼的了。  

可问题是大象其实很聪明,看着一群人骑着马杀气腾腾的冲上来。  

又是射箭又是刀砍。  

大象第一时间就撒开大脚丫子逃了。  

上次王玄策对天竺的时候,也就是这种情况。  

阿三哥根本凑不出像样的骑兵。  

两条腿对上四条腿,自然是屁滚尿流。  

无论是吐蕃的具装重骑,轻骑。  

还是唐军的精甲重骑,越骑,都是这个时代的坦克。  

堪称铁甲洪流。  

一波带走。  

但如果战马没有草料吃不饱,那就没法作战了。  

如果唐军只能跟天竺三哥拚步战,不是说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