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何以教我?(上)(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口,这些人里,是朝廷的官员多,还是百姓多?”  

“自然是百姓多。”  

“想要治理好大唐,是否需要人数最多的百姓,生活安宁?”  

“是。”  

“若民安,朝廷治理起来,是否更容易,征招劳役、府兵,百姓才会愿意配合朝廷?”  

“是。”  

“所以太子,我以为,所谓政治,便是给百姓安宁的生活,百姓有衣穿,能吃饱肚子,才会拥戴皇帝,这即是太宗所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弘听得有些似懂非懂。  

但仔细想想,也能明白,苏大为所说的“政”,是要团结国家中的大多数人,给大多数人以看得见的好处,满足他们的期许,如此,天下才能安宁。  

“当皇帝是如此,那官员的‘政’,又是什么呢?”  

“太子是国之储君,一般来说,考虑天下就够了,如果想知道官员的‘政’是什么,太子不妨把自己带到不同官员的位置,去想一想,他们需要团结的大多数是什么,他们需要向谁负责。”  

“谨受教。”  

李弘,双手合扣,向苏大为郑重行礼。  

苏大为这番话,说的不如第一个问题那样直白,但是却更能启发李弘的思维。  

让他第一次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苏大为的答案,令他觉得,值得反复琢磨。  

百姓安宁,国家才安宁。  

百姓若不安。  

隋末乱世的景象,殷鉴不远。  

这一点,李弘自然是清楚。  

接受了苏大为这个逻辑之后。  

后面的内容,便能理解。  

团家国内最重要的人群,做为帝国的皇帝,要向大多数人的利益负责。  

只有令多数人安居乐业,才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得到多数人支持,皇位便能稳固。  

而团结大多数人,需要利。  

这利从哪来?  

按如今大唐的模式,可以向外扩张。  

向四夷,向西域,向辽东,去袭卷那些敌国,掳掠财富和人口。  

说来有些残忍。  

但君王首要向自己的国民,向本国百姓负责。  

圣母在大唐是活不下去的。  

“舅舅,我还有一个问题,不知…”  

李弘牵起苏大为的衣袖,轻轻拉了拉。  

苏大为有些傻眼了。  

这孩子,你是十万个为什么吗?  

怎么这么多问题?  

“太子,还想问什么?”  

“舅舅是否不便,若是…”  

“方便,必须方便。”  

苏大为胸膛一挺,正气凛然道:“能解释太子的问题,那是我的光荣。”  

李弘开心的笑了起来。  

苏大为心中颇为无语:这真的是李治和武媚娘的儿子吗?这笑容咋这么傻白甜,活像个二百斤的孩子。  

算了,考虑到太子在深宫长大,又不像李治那样经历过一系列的险恶斗争。  

苏大为换上一脸灿烂笑容。  

毕竟,李治和武媚娘都希望他跟着太子混。  

而且太子现在越单纯,就越容易建立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耐心,一定要有耐心。  

“舅舅,我想问的是,如何看待世家?”  

“嘶”  

苏大为倒吸一口凉气。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可以供他随便发挥,李弘这第三个问题,可就十分敏感了啊。  

说世家,大唐最大的世家,不就是皇帝的李氏吗。  

“这个…”  

迎着李弘期待的目光,苏大为有些为难的道:“太子,你知道,我出身良家子,先父是不良帅,我家连寒门都算不上,这世家之事,非我所能知。”  

世家门阀这种话题,连皇帝都要闹头秃,谁碰谁死。  

苏大为不想跳坑里。  

信不信在这里和太子论世家,明天他的话就会摆在长安所有世家家主的桌案上?  

这大明宫里的千牛卫,还有执金吾,谁不是功勋之后。  

哪个不是军二代或世家门阀,五姓七家。  

说宫里消息跟筛子一样,不算夸张。  

李治和武媚娘那里,也许还能保密。  

太子这里,苏大为是一点信心也没有。  

“舅舅,你知道山东五姓吗?”  

李弘拉着苏大为的衣袖,突然道。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