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募兵(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古往今来,不论任何强军,都难免遇到这样尴尬的局面。  

开始很猛,一直猛,可一但安定下来,战力迅速瓦解。  

大秦横扫六国,虎视何眈眈。  

可当刘邦挥军入咸阳,项羽火烧阿房宫,烧秦始皇封土堆时,当年那战无不胜的秦军在哪里?  

汉初十面埋伏,杀得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汉军。  

在刘邦白登之围时,在匈奴入寇边关时,又在哪里?  

大明龙飞九五,重开日月天,杀得蒙元屁滚尿流,滚回大草原吃土。  

但是在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手下二十万禁军,被也先率领的瓦剌军砍瓜切菜杀光。  

当年恢复汉家衣冠的大明雄兵,又在哪里?  

不光中国如此。  

国外也一样,相同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不是人种或制度的问题。  

纯粹是人性。  

光脚时可以拚命,可以奋勇。  

等有田有产有财了,谁舍得老婆孩子热炕头?  

封建时代的军队,都为了一个目标——  

封妻萌子。  

或者指着靠军功实现阶级跃迁。  

一但实现目标,哪有动力继续前进。  

迅速衰落,是必然的。  

古往今来,只有一支军队,开国数十年,依旧保持勇猛精进。  

因为这支军队,不光继承有戚家军似的高尚精神,“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还有崇高的精神信仰。  

人民子弟兵,为人民,为保家卫国而战。  

这支军队,才能称之为史上最强。  

但这样的军队,不可能在唐代出现。  

苏大为沉默片刻:“我非不知,但大唐有现在的局面,得来不易,若府兵不能保持战力…”  

“老夫很明白苏少卿的想法,觉得朝廷赏赐不如从前,令兵士无战心,战力衰减,但其实首先是如今兵卒不如从前精锐,战力衰减,这不是朝廷封赏的问题。  

哪怕朝廷依旧如太宗时厚赏,府兵的衰弱,也是必然。  

种种考虑权衡之下才有现在的国策。  

它或许不是最完美但却是现下最可行的方略。”  

郝处俊道:“有一件事,苏少卿或许不知在高句丽之战中其实朝廷已经换上大量兵募。”  

“兵募?”  

“是的,兵募。”  

郝处俊眼里闪动着光那是一种坚定的光:“兵募古以有之,我大唐其实也有即募人、征人、募兵但之前并非主流做法。  

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任,举荐前资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  

兵募的装备由当地州府供给,不足则由本人自备或亲邻互助。”  

苏大为呆了呆:“那这与府兵制有何不同?”  

募兵制、府兵制他知道。  

但这兵募是个什么鬼?  

坐在殿上首的李治,接过太监递上的参汤喝了几口略微提了点精神,出声道:“东台侍郎将兵募之事详细说与他听,苏大为虽然浑不吝,但未来咱们大唐的军威,恐怕还得落在他身上。”  

郝处俊与许敬宗、上官仪暗自碰了一下眼神彼此都看到眼里的吃惊。  

虽然早就清楚,李治有意培养苏大为。  

但这还是李治第一次把话直接说出来。  

做为优秀的帝王,以及大唐的重臣不可能不替万世计。  

实际上,如今还挣扎在前线的大唐战神苏定方已经垂垂老矣。  

李勣也到了养老的年纪。  

萧嗣业、高侃、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刘仁愿、刘仁轨等皆已老迈。  

若这一批将领凋零大唐必须有新鲜血液承接上。  

苏大为并非是唯一进入李治视线的人。  

之前的王方翼、赵持满、裴行俭、薛仁贵、郭待封等一大批中青年将领,皆在李治的全盘计划中。  

在李治朝,若看从永徽年间至今的对外战例,很明显一般都是一员老成持重,经验丰富的老将为大总管。  

然后配一些中年将领,再搭一些青年将领,以做人才培养。  

老将的经验、中年将领的沉稳和年富力强。  

再加年青将领的冲劲,效果极佳。  

比如之前征西突厥,以程知节为大总管。  

苏定方为前总管。  

以刘仁愿、苏大为、阿史那道真、娄师德、王孝杰等一大批中层和基层将领充实其中。  

正是经历灭西突厥的战争,苏大为迅速成长。  

再比如显庆三年,李治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所以大唐军事上,从来没有人才断档一说,而是一直在持续的在培养和造血。  

这是唐军之所以强大的一大原因。  

苏大为现在得李治看重,并非是他和武媚娘的那份情义。  

也不完全是苏大为在情报侦察和断案上的能力。  

李治更看好的是苏大为的未来。  

那个能在军中大放异彩,成为大唐新一代名将,如苏定方般擎起大唐半壁的未来。  

也正是出于这一点,对苏大为方才一些语无状,李治也没有真的发火,而是让郝处俊一一点出其中关窍。  

这也是一种“组织培养”。  

“咳咳”  

郝处俊轻咳两声,将苏大为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  

他拈须道:“方才说到,府兵战力衰弱,是大势,是必然,并非朝廷舍不得钱粮厚赏。  

府兵与兵募相比较,府兵是半农半兵,男子二十成丁,每三年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