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兵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臣惶恐,当不得陛下谬赞。”  

苏大为一脸诚恳的行礼道。  

这一下,李治反而被气乐了。  

“朕那是夸你吗?你这…恬不知耻。”  

李治怎么会不知道,苏大为这是故意的,故意摆出一副唾面自干的样子,反正李治不论说什么,就是一句谢陛下夸奖。  

李治实在是对苏大为这副模样给弄得没脾气。  

发火?  

气大伤身,哪有那么多火。  

何况他生气,倒有大半是装给人看的。  

殿中的许敬宗等人,向苏大为投来的目光,倒颇有几分复杂之意。  

说这苏大为少智吧,他这心态是当真好。  

多少人在李治一瞪眼之下,心态就崩了,丑态百出。  

苏大为这二皮脸和唾面自干的本事,倒颇有几分程咬金的浑不吝,装疯卖傻,假痴不颠的,让人火没处发。  

“东台侍郎,你与苏大为说说,朕为何要按住那些军士的封赏,朕是否是刻薄寡恩之人?”  

郝处俊本来还在嘴角带笑,被李治一点,脸色微变,嘴角抽搐了一下。  

心知自己方才替苏大为说话,没逃出李治的眼睛。  

这解释陛下对府兵的政令,可不是轻松的活啊。  

说得好,无功。  

说得不好,只怕还会惹陛下动怒,甚至被抓到把柄。  

不过已经被李治点名,他也无法托脱。  

能走到这个位置的,都不乏智慧。  

郝处俊站出列,先向李治行礼,然后轻轻咳嗽一声,这位五十多岁的老者,轻轻抖了抖衣袖,向苏大为道:“苏少卿之前在百济,久在军阵,所见所闻,自然都是军士们的难处,可你不知道…陛下和朝廷的难处。”  

“愿闻其详。”  

苏大为向郝处俊拱手,一副虚心求教的样子。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不管有理没理,硬着头皮也要把这事掰扯清楚。  

弄清楚李治对唐军赏赐苛刻的之所以然,对自己,和军中的袍泽也有个交代。  

若能稍稍改变李治的主意,能稍微厚待一些兵卒那便是善莫大焉。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滁州刺史郝相贵之子前侍中许圉师外甥。  

早年失去父亲知礼能让,好读《汉书》。  

是贞观年间的进士得吏部尚书高士廉看中,授著作佐郎袭封甑山县公人称为郝甑山。  

李治即位后,迁吏部侍郎。  

辅佐李勣讨灭高句丽有功,拜东台侍郎。  

也就是说,郝处俊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文官他多少是知兵的。  

在李勣征高句丽的时候他担任的便是后勤调度之工作,熟悉府兵和大唐兵部、吏部情况。  

因此李治点他出来向苏大为说明,眼光还是挺有一套的。  

这也是李治的本事,会用人。  

“苏少卿先前说到兵卒的赏赐问题,那苏少卿知道现在我大唐有多少兵吗?”  

“这…”  

苏大为犹豫了一下:“只知有几十万兵卒具体的人数我…不知。”  

郝处俊点点头,接着道:“我大唐以府兵为主同时还有北衙禁军、兵募、边军,以及不脱产的地方团练苏少卿可知?”  

苏大为:“…”  

知道个屁。  

府兵他是知道,禁军就是左右领左右府知道一点。  

边军…  

嗯应该有吧。  

至于其它所谓兵募团练,他就有些懵逼了。  

“就说府兵制本身,苏少卿应该清楚,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六百三十四所,每所按上中下三等,为千二百人,至八百人不等。  

若按均数算,全国大致有兵员六十三万。  

这里还不算许多配套的机构,和后勤辅兵。  

若全数算上,只怕数字还要翻上一翻。  

而要提供这些折冲府的辅助和军事储备,全国同时将有数百万人,投入军事。  

我大唐如今人口近一千七百万,以户部和兵部计,若保持府兵的满员,全国上下,将有三百余万人,要投入脱产备战。  

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  

听到这里,苏大为脸都绿了。  

按人口比例,也就是大约六分之一的国民,要投入军事机构,而且是高强度的备战。  

就算大唐府兵是采取轮换制,常年也保持一半的人在役。  

那也是上百万人,脱产为军事服务。  

随时有战事,随时就得上战场。  

还不算战损减员那些后续的事。  

这对农耕时代,任何大帝国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沉受的包袱。  

是,大唐富庶,万国来朝。  

可再富,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苏大为明白,郝处俊这是在以列数字的方式,提醒自己,大唐如今无法再保持开国时的重赏厚赐。  

“陛下,东台侍郎,道理我都懂,我相信军中的袍泽也都明白朝廷的难处,可是有些事,我以为不光是钱财,比如对兵卒的荣誉,对伤残病死后的抚恤,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这个问题很复杂,苏少卿,你看到的,只是兵卒待遇,但朝廷要考虑的,是万世之法,是长久。”  

郝处俊轻叹一声:“之前我负责后勤调度,支援英国公征高句丽,所以看到许多,有些事,并非你想像的那样简单。  

如果按过去的方略,先不说哪有那么多田地可封赏,就说战后的抚恤,你知道为数万人的抚恤,又需要动员多少人力物力吗?”  

郝处俊双眼凝视着苏大为:“我算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