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海上奇袭(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在城外。”  

薛绍义说了一句。  

刘仁愿表情微变,快步上来,推开挡住墙头的人,向下看了一眼,立刻清楚了目前的局势。  

“糊涂,这糊涂鬼,应该退回城里再做计较。”  

“现在开城…”  

“来不及了。”  

刘仁愿缓缓摇头,双眸中,闪过一抹焦虑。  

泗沘城,被多达上十万人围住。  

南方那支百济人的主力,打着扶余丰的旗号,已经快要冲到城墙前。  

到那时,崔器和剩下七百唐军,只怕凶多吉少。  

此外,乱军中对唐军威胁最大的是那几千高句丽人的弩弓。  

叛军阵中,聂苏的攻势终于停了下来。  

甚至可以说是仓惶退下。  

高句丽人的车弩在经过最初的慌乱后,终于再次发威。  

一片弩箭射向天空,差点射中聂苏。  

逼得聂苏不得不脱离战场,迅速撤回。  

就算身为异人,也需要休息,需要休整,回气。  

没可能一举歼灭数千敌人。  

更何况这些人手里的车弩,对聂苏,也有致命的威胁。  

“来了!”  

千军万马中。  

夕阳西照中。  

所有人看到,一身白衣如雪的聂苏,拖着长长的水汽尾焰,沿着城墙直上城头。  

双脚一落地,聂苏便吐着舌头,直叫:“好热好热。”  

她的额头香汗淋漓,显然刚才一番对敌军弩箭压制,也是拚尽全力。  

若敌人是三五百人也就算了。  

但对方是打着高句丽衣甲旗号,多达数千的车弩。  

聂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凭异人之力压制对手。  

但无法波及整个战场面。  

一但高句丽后续的车弩反应过来,聂苏就会面临无数弩箭和箭雨的打击。  

她能坚持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  

若无聂苏扰乱车弩,唐军连城门都难以关上。  

面对敌人巨大的人数优势,只怕得弃守外城和瓮城,和叛军进行巷战。  

那样的局面,是每一个唐军所不愿见到的。  

“小苏,辛苦了,方才幸亏有你。”  

“可惜没能把他们的弩全都毁掉。”聂苏咬住下唇,回头看了一眼。  

数百米外的城下,高句丽人的弩兵,在经过方才的混乱后,再次组织起来,向着城墙缓缓推进。  

整个战场。  

正面是沙吒相如的近两万叛军主力。  

南方是占据周留城的扶余丰,派出的一万余百济精骑。  

这些骑兵,是百济被灭后,仅存的制式军队。  

原本是做为泗沘城的中央王师。  

在破城之前,被道琛带走,随着扶余义慈去了北境。  

又辗转去了周留城,辅佐复国的扶余丰。  

此外,战场上还有近五万的饥民。  

最后,是高句丽人的三千弩弓部。  

以及在熊津江上,打着高句丽旗号的战船。  

“精锐出动了不少,没想到扶余丰手里还有点东西。”  

“十万人,几乎复制我军攻灭泗沘,破灭百济的那一战。”  

刘仁愿缓缓的道。  

从方才起,他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现在突然想起。  

百济人这个阵势,不正是苏定方灭泗沘时的复刻版吗?  

当时十万唐军,在熊津江口登陆。  

一部乘战船溯江而上。  

大部从陆上向泗沘城包围。  

水陆并举。  

并掘断了熊津江支流,令泗沘城水源几近断绝。  

如今,这些百济人倒是学到了。  

一样的水陆并进。  

不一样的是,用尸体污染护城河。  

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失去大部份水源补给,泗沘城坚持不了多久。  

“副总管,怎么办?”  

薛绍义捂着小腹的伤处,向刘仁愿焦急的问。  

他昨夜中了箭伤,下去休整。  

之前城头情况危急,不得不再次披甲上阵。  

方才又被叛军的弩箭擦过手臂,一大片皮肉连着护臂铠甲都被撕碎了。  

也顾不上包扎伤口,大战的紧张感令肾上腺素疯狂分泌,压过了一切痛苦。  

比起身上的伤,唐军如何破局更加重要。  

阿史那道真道:“敌人快与崔器部交锋了,一会我所部用弓箭定点清除对方的将领。”  

看了一眼聂苏:“若那些车弩太厉害,还请小苏再出手。”  

聂苏已经出手过一次,若再出手,有了防备的弩弓部,一定会更难对付。  

但聂苏没有丝毫犹豫的点头答应下来。  

阿兄临行前说过,要尽可能帮助狮子和道真阿兄,守住泗沘城。  

“不知道敌方大将是谁,若让小苏去偷袭,不知有没有机会,能阵斩敌将?”  

一旁的折冲府都尉徐世杰道。  

他手下七百余人在守着西面城墙,只带了三百余人来增援东面正门。  

如今也是一身刀剑创伤,头盔破了半边,乱发贴在额上,汗水与血渍淋漓,看着十分狼狈。  

“若有需要,我手下的骑兵,也可出城再增援”  

一直沉默的苏庆节,此时开口道。  

刘仁愿眯起眼睛,看了看城下敌阵。  

此时,战场忽然变得安静。  

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刘仁愿再看看城头。  

在泗沘城的正面东城墙这片区域,原本是唐军最强的力量,有多达三千人来守备。  

昨夜叛军攻势突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