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汉道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战事打到这种地步,比拚的已经是双方的意志。  

唐军人少,百济叛军人数众多。  

在这狭小的城门口,再多的人数优势也无法展开,只会变成添油战术。  

随着城门不断合拢,唐军爆发出最后一丝潜力与战意,将个人的勇武发挥到极致。  

陌刀阵一路前推,居然将涌上来的叛军全碎斩碎。  

不仅如此,还向外狂推数十步。  

一直将城门前的叛军杀得血流成河,空出一大块来。  

在亲眼见到唐军陌刀阵的威力后,就算是最精锐的百济叛军也不敢向前。  

泗沘城门,缓缓合上。  

唐军以崔器为首的数百勇士,一时无力回撤,只得以陌刀拄地,疯狂的喘息着,在汗流浃背中,极力恢复体力。  

唐军,犹如困兽般狰狞可怕。  

叛军则是被打断爪牙的野狗,远远围成一圈。  

既不敢进,又不甘心放弃。  

城头,薛绍义焦急的喊声传来:“崔器,退回来!带你的人退回来!”  

“城门要关上了!”  

城下,拄着陌刀支撑着身体的崔器,将自己的头盔掀开,随手扔在地上,发出沉重的声响。  

刚才他为陌刀阵之首,不知挨了多少记重击。  

若无这身重甲,只怕早已重伤不治。  

但这身铁甲,也束缚住了他,耗尽了他的体力。  

如今,似乎也没必要再穿戴了。  

崔器铁青着脸,脸庞上有敌人的溅上的血滴,也有他淋漓的汗水。  

他将衣甲一件件的解下,抛在地上。  

然后,在城头唐军们焦急的呼喊声中,回头笑了笑。  

笑容有些疲惫。  

他张了张嘴,因为太累,几乎喊不出太大的声音。  

但城头的薛绍义,以及刚刚登城的阿史那道真,仍然透过他的嘴型看懂了他的意思。  

“回不去了。”  

回不去了?  

是这数百陌刀兵没体力了,还是怕敌人又粘上来涌入城?  

崔器要为唐军决死断后?  

死守住泗沘城门?  

阿史那道真的脸色变得无比难看。  

永徽五年,他和娄师德、崔器、王孝杰,还有卢绾追随苏大为,完成征伐西突厥的不世之功。  

但卢绾命桀,惨死于阵中。  

如今,难道又要折掉崔器?  

阿弥若回来,自己如何向他交代?  

阿史那道真俊朗的脸庞涨得血红,脖颈上的大筋根根突起。  

他手扶着墙头,向着下方的崔器大声喊道:“崔器,你给老子回来!阿弥就快回来了,且莫意气用事!”  

崔器,没有再回答,只是拄着陌刀在阵前喘息。  

每一下喘气,都像是用尽全身的力气。  

跟在他身后,仅存的七百余陌刀兵,人人都是一般模样。  

精疲力竭,大汗淋漓。  

一个个赤着上身的大唐勇士,肌肉仿佛岩石雕刻成的。  

虽然已经疲倦欲死,但没有一点杂音发出。  

所有人的陌刀兵,都以崔器为首,似乎默认了崔器的决定。  

“疯了!他们都疯了!”薛绍义失神的道。  

阿史那道真气急败坏的喊:“你特么跟老子回来,我的突厥兵用箭替你掩护,退回来!”  

“道真。”  

崔器终于回头,向他惨淡一笑:“来不及了。”  

“嗯?”  

阿史那道真先是一愣,怀疑自己听错了。  

很快,他便知道崔器说的是什么。  

在战阵南面,有烟滚翻涌而来。  

那不是烟雾,而是无数骑兵掀起的尘土。  

阿史那道真的眼神立刻变了。  

城墙上,也终于感受到了大地发出的颤抖。  

崔器他们立于城下,比城头上的人更先感受到战马奔腾,所带来的大地颤抖。  

这种剧震,至少是上万骑。  

敌人的主力到了!  

那个方向,是周留城的叛军主力。  

扶余丰的嫡系人马!  

难怪崔器说来不及了。  

这支人马进入战场,将在僵持的天秤上,投下重重一击。  

整个战局,将因这支生力军,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阿史那道真、薛绍义,城头其他的将领,乃至强忍着悲伤踏上城头的苏庆节,所有人都明白那是怎样的结果。  

泗沘城的防御力量严重不足。  

唐军原本就只有万人,其中还有两千多人被苏大为带走。  

现在守城兵力不足一万。  

要分守各方城墙,兵力捉襟见肘。  

而唐军的援兵…  

“刘伯英的水师停在海上,从熊津江去到水师的海港,还得半日功夫。  

泗沘城每天都与水师有联系,从城里放小船沿江出海,互通消息。  

也就是说,这边的战斗,刘伯英那边不会第一时间知道,最快,也要在没收到泗沘城的消息后,才能做出反应。  

时间大概是一天。”  

“但是阿弥说过,周留城的扶余丰,有倭人支持,倭人的水军不可小视,而且此战,只怕高句丽人也有参与。”  

“不用指望外援了,咱们就这么点人,必须要将泗沘城守住。”  

“麻烦还不止这一点。”  

苏庆节脸色铁青的指着一侧方向:“看那里。”  

泗沘城依熊津江而建,引江水支流为护城河。  

此时,江面上也已经看到一支小船,从海路,逆江而来。  

看船上的旗帜,并非是唐军,而是高句丽水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