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都想去燕京看看,坐在轮子上的燕藩?(4/6)
朱棣所在马车移动。
如果不是这位王爷,在洪武八年插手相救,恐怕,就没有现在的刘伯温了。
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就是无法报答这位的救命之恩。
所以,这些年,他兢兢业业,将其乡土村社理念,推及整个大明。
如此如履薄冰做这件事。
并不是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而是报答这位王爷的救命之恩。
他很清楚,这位王爷,十分希望中原变的更好。
可惜,数千年历史传承至今。
积累了无数的文明智慧。
也留下了太沉重太沉重的包袱。
这样的包袱,需要大毅力、大智慧者,才能破除。
若是再给陛下二十年,给他、李善长二十年时间。
君臣联手,或许能破除数千年历史形成的沉重包袱。
可,老天不会再给他们二十年光阴了。
说实话,能在有生之年,在大明广袤复杂的土地上,完成乡土村社,他都很欣慰了。
一代人,做不完几代人的事情。
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去燕藩,看一眼,丢下数千年传承形成的沉重包袱,轻装上路,发展起来的燕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燕藩,肯定会是中原的未来。
大明的继承人,必须追寻着燕藩的脚步前进。
如果抵触。
必然会被民心所抛弃!
“喂。”同样耄餮之年,苍老的李善长不知何时出现在刘伯温身边,用拐棍轻轻碰了碰刘伯温脚后跟。
刘伯温扭头时。
李善长提议道:“别在这里看了,咱们两个老家伙,凑过去看看如何?”
陛下肯定会给他们这个面子的。
世事无常啊。
他和刘伯温,年轻时相互较劲儿,谁都不服谁。
刘基这老东西还好,争强好胜之心不强。
他则真的是与刘伯温,争斗了大半辈子。
谁能想到。
老了老了,竟然成了知己。
刘伯温点头,“好啊,一直以来,都是你这老东西占便宜,今天,我也占一占你的便宜,你家小子,可是驸马。”
御书房外,阔地上。
“起来,起来…”
朱元璋笑着催促,以祈婳、雍鸣为首,跪在面前给他请安的孩子们,“再不起来,咱可就生气了!”
雍鸣没有听从,只是静静跪着。
朱元璋催促中,无意间看到远处行驶而来的一队队马车,微微抬头,佝偻着身子,眯眼打量着。
身子微微颤抖。
搀扶的小宫女察觉,惊诧之色一闪而逝,忙低头。
心中小声嘀咕,‘看来宫中姑姑们说的,全都是真的,燕王殿下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很特殊。’
陛下一直以来,都是充满威严的。
她从未见过陛下的情绪,如此压抑不住外露。
以前就总听,年长,却不愿出宫,留在宫内的姑姑们私下议论。
说什么。
陛下心中三个人最重要。
娘娘、太子、燕王。
甚至有些姑姑断言,燕王在陛下心中的分量,超过太子。
当时,她对这种论述,持有怀疑。
她入宫时,燕王已经离开大明了。
她觉得,如果燕王在陛下心中的分量超过太子,怎么会离开大明,去凶险的大海闯荡?
如今看来,还是早些年,见过燕王的姑姑们,对陛下和燕王这对龙父龙子的关系,看的更加透彻。
一辆辆马车在跪倒一片的孩子们身后停下。
整个阔地,静悄悄一片。
朱樉、朱棡、观音奴、晋王妃谢氏等人纷纷下马车,默默看着。
朱棣打开车门。
默默深吸一口气。
抬腿走了下去。
父子二人相隔着孩子们对视。
朱元璋眯眼看着,眼眶瞬间变红。
抬手,催促:“镜子,咱的镜子!”
小宫女忙把挂在脖子上的放大镜递到朱元璋手中。
朱元璋手颤抖着,紧紧握住镜子,放到眼前,调节着距离,试图看清楚朱棣。
朱棣不知道老头子有没有看清他。
可他却看到,放大镜把老头子的左眼瞬间放大的滑稽模样。
不由笑了。
扭头,看向来到身边的徐妙云,握住徐妙云的手,夫妻二人,快步走了过去。
来到朱元璋、马秀英面前。
朱棣扑通一声跪倒:“不孝子朱棣,拜见父皇母后!”
话音响起,以额触地。
朱元璋手持放大镜,弯腰看着,一滴水突然滴在镜子上。
忙抬头,转身,一边用衣袖胡乱擦着眼角,一边用脚轻轻碰了碰朱棣,“滚起来吧!你孝顺的很,好几年没回来了,咱以为,咱闭眼后,你才会回来!”
朱棣带着徐妙云以及孩子们,匍匐跪着,任由朱元璋老小孩撒气。
后面。
晋王妃谢氏站在朱棡身边,唏嘘低语:“从小我就经常见父皇,这是我第一次见父皇流泪。”
朱棡默默点头,用只夫妻二人听到的声音,低语:“老四在父皇心中分量很重,比大哥都要重!至少,后来就是如此,咱们家老头子是个很理智的皇帝,要是换个皇帝,咱们大明的储君,可能早换人了。”
皇子们都如朱棡夫妇,与发妻站在一起,一边看着,一边低语唏嘘议论。
马秀英眼中噙着泪水,弯腰扶着徐妙云,“丫头
如果不是这位王爷,在洪武八年插手相救,恐怕,就没有现在的刘伯温了。
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就是无法报答这位的救命之恩。
所以,这些年,他兢兢业业,将其乡土村社理念,推及整个大明。
如此如履薄冰做这件事。
并不是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而是报答这位王爷的救命之恩。
他很清楚,这位王爷,十分希望中原变的更好。
可惜,数千年历史传承至今。
积累了无数的文明智慧。
也留下了太沉重太沉重的包袱。
这样的包袱,需要大毅力、大智慧者,才能破除。
若是再给陛下二十年,给他、李善长二十年时间。
君臣联手,或许能破除数千年历史形成的沉重包袱。
可,老天不会再给他们二十年光阴了。
说实话,能在有生之年,在大明广袤复杂的土地上,完成乡土村社,他都很欣慰了。
一代人,做不完几代人的事情。
他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去燕藩,看一眼,丢下数千年传承形成的沉重包袱,轻装上路,发展起来的燕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燕藩,肯定会是中原的未来。
大明的继承人,必须追寻着燕藩的脚步前进。
如果抵触。
必然会被民心所抛弃!
“喂。”同样耄餮之年,苍老的李善长不知何时出现在刘伯温身边,用拐棍轻轻碰了碰刘伯温脚后跟。
刘伯温扭头时。
李善长提议道:“别在这里看了,咱们两个老家伙,凑过去看看如何?”
陛下肯定会给他们这个面子的。
世事无常啊。
他和刘伯温,年轻时相互较劲儿,谁都不服谁。
刘基这老东西还好,争强好胜之心不强。
他则真的是与刘伯温,争斗了大半辈子。
谁能想到。
老了老了,竟然成了知己。
刘伯温点头,“好啊,一直以来,都是你这老东西占便宜,今天,我也占一占你的便宜,你家小子,可是驸马。”
御书房外,阔地上。
“起来,起来…”
朱元璋笑着催促,以祈婳、雍鸣为首,跪在面前给他请安的孩子们,“再不起来,咱可就生气了!”
雍鸣没有听从,只是静静跪着。
朱元璋催促中,无意间看到远处行驶而来的一队队马车,微微抬头,佝偻着身子,眯眼打量着。
身子微微颤抖。
搀扶的小宫女察觉,惊诧之色一闪而逝,忙低头。
心中小声嘀咕,‘看来宫中姑姑们说的,全都是真的,燕王殿下在陛下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很特殊。’
陛下一直以来,都是充满威严的。
她从未见过陛下的情绪,如此压抑不住外露。
以前就总听,年长,却不愿出宫,留在宫内的姑姑们私下议论。
说什么。
陛下心中三个人最重要。
娘娘、太子、燕王。
甚至有些姑姑断言,燕王在陛下心中的分量,超过太子。
当时,她对这种论述,持有怀疑。
她入宫时,燕王已经离开大明了。
她觉得,如果燕王在陛下心中的分量超过太子,怎么会离开大明,去凶险的大海闯荡?
如今看来,还是早些年,见过燕王的姑姑们,对陛下和燕王这对龙父龙子的关系,看的更加透彻。
一辆辆马车在跪倒一片的孩子们身后停下。
整个阔地,静悄悄一片。
朱樉、朱棡、观音奴、晋王妃谢氏等人纷纷下马车,默默看着。
朱棣打开车门。
默默深吸一口气。
抬腿走了下去。
父子二人相隔着孩子们对视。
朱元璋眯眼看着,眼眶瞬间变红。
抬手,催促:“镜子,咱的镜子!”
小宫女忙把挂在脖子上的放大镜递到朱元璋手中。
朱元璋手颤抖着,紧紧握住镜子,放到眼前,调节着距离,试图看清楚朱棣。
朱棣不知道老头子有没有看清他。
可他却看到,放大镜把老头子的左眼瞬间放大的滑稽模样。
不由笑了。
扭头,看向来到身边的徐妙云,握住徐妙云的手,夫妻二人,快步走了过去。
来到朱元璋、马秀英面前。
朱棣扑通一声跪倒:“不孝子朱棣,拜见父皇母后!”
话音响起,以额触地。
朱元璋手持放大镜,弯腰看着,一滴水突然滴在镜子上。
忙抬头,转身,一边用衣袖胡乱擦着眼角,一边用脚轻轻碰了碰朱棣,“滚起来吧!你孝顺的很,好几年没回来了,咱以为,咱闭眼后,你才会回来!”
朱棣带着徐妙云以及孩子们,匍匐跪着,任由朱元璋老小孩撒气。
后面。
晋王妃谢氏站在朱棡身边,唏嘘低语:“从小我就经常见父皇,这是我第一次见父皇流泪。”
朱棡默默点头,用只夫妻二人听到的声音,低语:“老四在父皇心中分量很重,比大哥都要重!至少,后来就是如此,咱们家老头子是个很理智的皇帝,要是换个皇帝,咱们大明的储君,可能早换人了。”
皇子们都如朱棡夫妇,与发妻站在一起,一边看着,一边低语唏嘘议论。
马秀英眼中噙着泪水,弯腰扶着徐妙云,“丫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