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激化(6/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若非你们这群无耻混账排斥老四,他为什么一定要带偏师一路!你二叔、三叔没资格统帅一路偏师吗!”  

如果老四不是受到排斥。  

或许,也察觉标儿想独领一军,不愿他在身边辅佐。  

老四为了标儿的安危。  

为了标儿顺顺利利树立威望。  

肯定会留在标儿身边!  

独领一军的任务,应该由两位叔伯承担!  

李善长、刘伯温,乃至胡惟庸都冷眼旁观,看着常茂。  

常茂头发上挂着茶叶,茶汤顺着发梢流淌下来,抬头,眼睛红红道:“陛下,燕王他已经夺取了整个北征大军兵权!”  

这就是他告状的底气!  

朱四郎夺取兵权的行为,无论怎么说,都是大逆不道!  

朱元璋微微愣怔,骤然转头看向汤和。  

汤和默默叹息,抱拳道:“陛下,四郎抵达后,目睹太子受伤,十分气恼,对四镇新军将士做出惩罚,同时在整肃军队,我们临行前,四郎说,要征召北元降军以及部落牧民兵,进行一次,兵力规模数十万的南下演练,旨在让朝廷军队,感受游牧民族重兵南下的一些细节…”  

常茂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在场众人都是聪明人。  

瞬间就明白,朱棣控制兵权的目的。  

兵威恫吓敌视派。  

就和妙云穿燕藩军服露面一样。  

就当御书房这边,气氛凝重时。  

张北。  

锦衣卫办事处。  

哗啦!  

蒋瓛惊起,脸色苍白瞪视跪在地上的锦衣卫总旗,“再说一遍!朱四郎到底召集了多少部落!”  

魏国公、中山侯等人昼夜兼程经过张北时。  

他已经知晓,朱棣控制了北征兵权。  

准备南下。  

之所以没有用锦衣卫系统给朝廷传讯。  

是魏国公和中山侯的意见。  

他知道这两位军中领袖的心思。  

担心他们没有回朝,消息先传回朝中,恐怕引发金陵动荡。  

或者徐妙云母子出现差池。  

说实话,即便是魏国公他们亲自回去报讯。  

他都十分担忧,燕王朱棣控制北征兵权的消息传开后,引发的动荡难以收拾。  

现在,好陈察哈尔一个后勤补给点的锦衣卫总旗,竟然给他带来了更加骇人的消息。  

“指挥使,大大小小的部落三百个,小则几百人的小部落,大则数千人不等,北元辽阳王纳哈出等人,还在以燕王的名义,传召草原部落,俘虏的十六万北元精锐,也已经效命燕王,此刻,燕王抵达好陈察哈尔的东线兵力,已经达到了三十万!还有大批部落或是直接整个部落跟着燕王,或是派遣牧民骑兵效命燕王…”  

“永昌侯悄悄告诉卑职,这只是东线,燕王从捕鱼儿海动身时,已经传召和林方面,由周王朱橚,一路在西线西蒙古征召牧民骑兵,率兵越过三峡口南下!”  

噗通!  

蒋瓛身子摇晃,脚后跟一软,跌坐椅子上。  

至少五十万!  

甚至会达到六七十万规模!  

永昌侯蓝玉悄悄把这个消息告诉锦衣卫总旗,让他送消息回来。  

显然也是怕了。  

他也怕!  

燕王一个外来者,只是一句话,竟然在草原征召了这么多兵马。  

就在此时。  

数骑冲入张北。  

询问后,直接来到锦衣卫办事处。  

徐妙锦翻身下马。  

为首将领已经下马,冲到办事处院子门口,冲值守的锦衣卫力士,亮出腰牌,冷冷喝令:“我乃晋王麾下千户,身后是魏国公府,徐家三小姐,要见锦衣卫张北办事处负责人!快!耽搁了,你们锦衣卫也担待不起!”  

徐妙锦脸色苍白,强撑站着,目视锦衣卫力士仓皇转身往里跑去。  

她徐家三小姐的身份,走到哪里,都吃得开。  

离开陕西,一路北上,去了山西,就直接跑去三哥晋王府。  

亮明身份。  

说明春晓等人在陕西的遭遇后。  

虽然三嫂也不在晋王府。  

可晋王府属官,立刻派人送他出塞,一路来到张北。  

官房内。  

蒋瓛好一会儿才回神,转身命令身边亲信千户,“马上!马上启动最高级别报讯系统,把消息传回去,告诉陛下,我预估,燕王至少能集结五十万兵马!”  

“快!”  

就在此时,房门被突然冲开。  

力士慌慌张张跑进来汇报徐妙锦抵达。  

蒋瓛微微皱眉,强撑着起身,他此刻腿软了。  

埋怨道:“这位徐家三小姐裹什么乱!”  

话罢,还是匆匆往外走去。  

来到门口,远远看到徐妙锦正在喝水,忙扯出笑脸:“三小姐,您怎么来了?”  

徐妙锦闻声,放下水囊,快步冲到蒋瓛面前,“我姐夫在哪儿,马上告诉我!”  

徐妙云母子出事了?  

不会吧?  

蒋瓛狐疑,笑问:“三小姐,发生什么事了,燕王的行踪属于军事机密…”  

“我姐夫的学生在陕西被布政使控制了!”徐妙锦焦急,怒而打断蒋瓛,“春晓他们出事,你蒋瓛也担待不起!”  

咯噔!  

蒋瓛突然浑身寒气直冒。  

长城内,已经这么剑拔弩张了吗?  

的确,苏春晓出事,他担待不起。  

金陵城内,徐妙云母子还有陛下护着。  

可陕西,朱棣的学生,可没人护着。  

但只要苏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