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徐妙云的舞台朱标大捷捷报抵京(4/6)
嘴上。
说什么,他把老四派到土桥村,所以才有现在的好日子。
他听着都脸红。
当初老四是被贬,被扔到土桥村的。
这让他意识到,只要百姓日子过得好,即便百姓拿着刀,也不会跟着野心家造大明的反。
长管身火铳的出现,他就对这个铁匠铺彻底不关注了。
他不是那些读书人,也不是出身贵胄之家。
不会死抱着那些圣人贤言。
他是个很现实的人。
所做出的每一个施政命令,都是基于利益。
他以前固步自封,只是觉,把规矩定下来,天下安定。
这些年,眼睁睁看着老四折腾,大明越来越兴旺繁荣。
他就想再看看,老四还能折腾出什么。
比如小夫妻两设计的新华夏文化。
是否比大明现有的文化更先进?
先进,大明完全可以吸纳嘛!
老四在海外折腾,伤不了中原的根本。
他如今,反倒担心,中原这边,跟不上老四,如他以前,固步自封!
‘现在的朱皇帝,又回到了当初打天下时的朱元璋了!’
李善长悄悄看了眼,说的兴起,抬手比划的朱元璋。
朱皇帝底蕴最差,为何能从群雄中脱颖而出?
就是打天下那会儿的朱皇帝,能听得进各种建议。
只要有利的,都会想方设法去吸收,办成!
徐妙云都满脸惊讶,悄悄看向马秀英。
马秀英含笑点点头,同时腹语,‘你父皇如今的变化,还是四郎的功劳。’
朱元璋把马秀英婆媳间的小动作看在眼里,笑笑,起身,“吃好了,也听好了,带咱去前面继续看看,这些香料给宫里送些,在全面开海前,金陵这边开辟一个海贸码头,福建海商可以来金陵海贸码头自由贸易,不过记住,中原的粮食,不准贩运出海!”
商贾们听闻后,顿时激动叩拜。
至于不准对外贩运粮食这点,没什么。
朝廷有这么多子民,自己都不够吃,还有人饿着。
不让大伙儿贩运粮食很合理。
何况,粮食其实并不赚钱。
朱允炆、朱玉秀一群孩子忙把碗中食物夹到嘴里,恋恋不舍看了眼火锅。
忙跟上大人们。
徐妙云带着朱元璋,一路参观来到布匹、丝绢展示区,“父皇,这就是福建乡土村社织的布和丝绢,价格只有咱们大明其他地方,土布、丝绢的三分之二。”
朱元璋、马秀英好奇凑过去查看布的质量。
刘伯温捏着一匹厚实的劳动布,询问:“王妃,这种制作军服的劳动布价格,也是普通农村土布的三分之二?”
徐妙云看向负责这个展区的商贾。
她离开福建很久了。
近些年,已经不怎么关注福建的具体情况了。
商贾忙答道:“左相,劳动布由于用棉花多,尽管纺织容易,不过价格反而倒是比较贵,大约相当于江浙的中等棉布,如果朝廷大批量需求,我们提前向乡土村社下棉花订单,在不损害百姓利益的前提下,价格倒是还能降一成左右…”
刘伯温点头。
燕王已经说过,东番海陆军列装新军服时,由乡土村社配合,节省成本的操作过程。
“左相,这种混合劳动布价格相当于咱们大明其他地方的土布价格。”商贾忙抱起另一匹劳动布介绍。
徐妙云都好奇看去。
朱元璋伸手摸了摸,询问:“为何?这是残次品?咱怎么觉,并不像。”
商贾忙惶恐道:“陛下,这不是残次品,这种劳动布内,七成棉线,三成丝线…”
徐妙云听着不由高兴笑了。
四郎一直说。
只要充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
百姓就会创造出很多东西。
这种,她都没听说过的混合劳动布,就是福建百姓,发挥聪明才智,在劳动布基础上改良的。
原来,每年缫丝,都会产生大量残次品。
好的蚕茧,是一整根蚕丝。
可蚕种有缺陷,以及缫丝过程中,容易拉断蚕丝。
这就出现了很多残次蚕丝。
断了的蚕丝,重新接好,再纺线、织成绸缎,绸缎就会有线头、凸起。
本来,村里织出的绸缎,由于百姓技艺缘故,品相不够好,价格就比较低廉。
如果用残次的蚕丝,绸缎品相会更差。
百姓就把断了的蚕丝,拧成和纺织劳动布一样粗细的丝线,和棉线三七分混合,纺织成这种混合劳动布。
商贾卖力介绍道:“陛下,这种混合劳动布,虽然使用了残次的蚕丝,但也有好处有坏处,棉布浆洗容易缩水,可混合了蚕丝的劳动布,缩水现象大为改善,而且还更有弹性…”
马秀英试着拉扯布匹,点点头。
“要说坏处,就是棉线比丝线更容易着色,反复浆洗后,丝线脱色比较厉害,所以,一匹布中,只能添加三成丝线,若是再多,浆洗掉色问题就十分严重。”
“妙云丫头,你笑什么?”朱元璋突然询问。
众人齐齐看向徐妙云。
徐妙云回答道:“父皇,四郎说过,需求会推动变革,残次品蚕丝,促使百姓发明创造了这种混合劳动布,混合布有优点,但也出现了染色问题,总体来说,混合布的优点大于缺点,这意味着,混合布能够生存下来,未来,百姓为了让混合布卖上好价钱,一
说什么,他把老四派到土桥村,所以才有现在的好日子。
他听着都脸红。
当初老四是被贬,被扔到土桥村的。
这让他意识到,只要百姓日子过得好,即便百姓拿着刀,也不会跟着野心家造大明的反。
长管身火铳的出现,他就对这个铁匠铺彻底不关注了。
他不是那些读书人,也不是出身贵胄之家。
不会死抱着那些圣人贤言。
他是个很现实的人。
所做出的每一个施政命令,都是基于利益。
他以前固步自封,只是觉,把规矩定下来,天下安定。
这些年,眼睁睁看着老四折腾,大明越来越兴旺繁荣。
他就想再看看,老四还能折腾出什么。
比如小夫妻两设计的新华夏文化。
是否比大明现有的文化更先进?
先进,大明完全可以吸纳嘛!
老四在海外折腾,伤不了中原的根本。
他如今,反倒担心,中原这边,跟不上老四,如他以前,固步自封!
‘现在的朱皇帝,又回到了当初打天下时的朱元璋了!’
李善长悄悄看了眼,说的兴起,抬手比划的朱元璋。
朱皇帝底蕴最差,为何能从群雄中脱颖而出?
就是打天下那会儿的朱皇帝,能听得进各种建议。
只要有利的,都会想方设法去吸收,办成!
徐妙云都满脸惊讶,悄悄看向马秀英。
马秀英含笑点点头,同时腹语,‘你父皇如今的变化,还是四郎的功劳。’
朱元璋把马秀英婆媳间的小动作看在眼里,笑笑,起身,“吃好了,也听好了,带咱去前面继续看看,这些香料给宫里送些,在全面开海前,金陵这边开辟一个海贸码头,福建海商可以来金陵海贸码头自由贸易,不过记住,中原的粮食,不准贩运出海!”
商贾们听闻后,顿时激动叩拜。
至于不准对外贩运粮食这点,没什么。
朝廷有这么多子民,自己都不够吃,还有人饿着。
不让大伙儿贩运粮食很合理。
何况,粮食其实并不赚钱。
朱允炆、朱玉秀一群孩子忙把碗中食物夹到嘴里,恋恋不舍看了眼火锅。
忙跟上大人们。
徐妙云带着朱元璋,一路参观来到布匹、丝绢展示区,“父皇,这就是福建乡土村社织的布和丝绢,价格只有咱们大明其他地方,土布、丝绢的三分之二。”
朱元璋、马秀英好奇凑过去查看布的质量。
刘伯温捏着一匹厚实的劳动布,询问:“王妃,这种制作军服的劳动布价格,也是普通农村土布的三分之二?”
徐妙云看向负责这个展区的商贾。
她离开福建很久了。
近些年,已经不怎么关注福建的具体情况了。
商贾忙答道:“左相,劳动布由于用棉花多,尽管纺织容易,不过价格反而倒是比较贵,大约相当于江浙的中等棉布,如果朝廷大批量需求,我们提前向乡土村社下棉花订单,在不损害百姓利益的前提下,价格倒是还能降一成左右…”
刘伯温点头。
燕王已经说过,东番海陆军列装新军服时,由乡土村社配合,节省成本的操作过程。
“左相,这种混合劳动布价格相当于咱们大明其他地方的土布价格。”商贾忙抱起另一匹劳动布介绍。
徐妙云都好奇看去。
朱元璋伸手摸了摸,询问:“为何?这是残次品?咱怎么觉,并不像。”
商贾忙惶恐道:“陛下,这不是残次品,这种劳动布内,七成棉线,三成丝线…”
徐妙云听着不由高兴笑了。
四郎一直说。
只要充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
百姓就会创造出很多东西。
这种,她都没听说过的混合劳动布,就是福建百姓,发挥聪明才智,在劳动布基础上改良的。
原来,每年缫丝,都会产生大量残次品。
好的蚕茧,是一整根蚕丝。
可蚕种有缺陷,以及缫丝过程中,容易拉断蚕丝。
这就出现了很多残次蚕丝。
断了的蚕丝,重新接好,再纺线、织成绸缎,绸缎就会有线头、凸起。
本来,村里织出的绸缎,由于百姓技艺缘故,品相不够好,价格就比较低廉。
如果用残次的蚕丝,绸缎品相会更差。
百姓就把断了的蚕丝,拧成和纺织劳动布一样粗细的丝线,和棉线三七分混合,纺织成这种混合劳动布。
商贾卖力介绍道:“陛下,这种混合劳动布,虽然使用了残次的蚕丝,但也有好处有坏处,棉布浆洗容易缩水,可混合了蚕丝的劳动布,缩水现象大为改善,而且还更有弹性…”
马秀英试着拉扯布匹,点点头。
“要说坏处,就是棉线比丝线更容易着色,反复浆洗后,丝线脱色比较厉害,所以,一匹布中,只能添加三成丝线,若是再多,浆洗掉色问题就十分严重。”
“妙云丫头,你笑什么?”朱元璋突然询问。
众人齐齐看向徐妙云。
徐妙云回答道:“父皇,四郎说过,需求会推动变革,残次品蚕丝,促使百姓发明创造了这种混合劳动布,混合布有优点,但也出现了染色问题,总体来说,混合布的优点大于缺点,这意味着,混合布能够生存下来,未来,百姓为了让混合布卖上好价钱,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