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 突围(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华夏战场的经历告诉坂本顺。  

中国军队各自为战。  

不同番号部队之间的战术协同,像是一张白纸。  

板垣师团长不愧是日军所有师团长之中的佼佼者。  

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  

东面的中国军队身后缺乏火炮掩护,最好的突破口,应该是东南和东北两个角落。  

中国军队如同预料到一样。  

不会给板垣师团长太多的思考时间。  

皇军收缩到了核心阵地之后。  

重炮团,立刻开始了试射。  

“该死的第十军,不知道丢了多少重型火炮给中国军队,你们看,这全是05口径的重炮!要是,没有这么多重炮,我们完全可以坚守到国琦登旅团和登陆皇军的增援。”  

“我说第十军的那些将领,都应该送上军事法庭。”  

听见下面的抱怨,心情本来就不好的坂本顺,低吼起来。  

“八嘎,你们不要胡说,国琦登旅团长,当初也划归了第十军的番号。”  

重炮是简单土木工事的噩梦。  

第5野炮联队早就被中国军队盯上了,哪怕分成两个阵地的火炮,也同时遭遇炮击,在第一轮的打击下,就向中国军队的炮兵阵地,射了不到二十发炮弹,就完全哑火了。  

两个步兵联队以及加强过去的大队级火炮构筑的几个炮兵阵地也完了。  

板垣征四郎下令所有炮兵回撤。  

他选择东北作为突围方向。  

倒不是因为东北方向火力最弱,而是中国军队在东南方向仿佛有援军增援。  

没有时间继续观察了。  

留下联队联队长长野佑一郎跟旅团长坂本顺一起断后。  

长野右一郎第一时间,指挥麾下的勇士,向着东南方向率先开火。  

这一开火,像是打破了临沂的黄昏。  

战场短暂的平静,因为剧烈的枪声发生改变。  

不管是紧靠临沂的西北军,还是在东面进攻的川军,都在想着日军突围的方向移动。  

让坂本顺和野佑一郎尤其佩服的是。  

东南缺口果然有部队补防。  

还带着几挺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  

听着东南方向的枪声密集起来。  

板垣征四郎带着第2联队,联队长片野定见以及第5野炮联队,联队长武田馨收拢的部分炮兵。  

一起踏上了突围的道路。  

第5师团不擅长防守,他们最擅长的是进攻。  

别看日军战术呆板,但是人浪一样的散兵线,玩出了花样。  

轻机枪,掷弹筒,加上士兵枪法入神。  

交替掩护。  

这战术配合,对面的中国军队极不适应。  

哪怕是郭勋祺的警卫两个营,装备了大量的7.63川造汤姆森,也拦不住这帮不要命突围的鬼子。  

板垣征四郎不担心东北方向的中国军队拦截。  

他最怕的就是东面和北面的中国军队,在第一时间进行增援。  

这是一场豪赌。  

留下是死路一条,突围同样也生机渺茫。  

手下的两个联队长,被他下令,死死盯着东边和北边的阵地。  

直到2联队的士兵,接近了中国军队阵地里,手雷,手榴弹,都在炸响。  

像是两头野兽在碰撞后抵住头角,在做最后的疯狂较量。  

两军士兵一场血肉搏杀。  

两翼的中国军队才如梦初醒,确定皇军要突围,开始向着东北靠拢。  

已经迟了。  

大量的轻机枪火力,被板垣集中在二线。  

几百米的战场两个营的士兵很单薄。  

确定了这道防线厚度的板垣,欣喜若狂。  

“野定君,让你的两个大队长守住两翼,武田君,立刻给坂本君和野佑君发报,让他们留下一个大队断后,两人无论如何,尽快赶来,我们在这里给他们守住缺口!”  

“哈伊!”  

铁打的番号,流水的兵。  

常设师团一直是天皇陛下最锋利的尖刀,士兵玉碎了可以整补,这些将领活着,冲出包围圈。  

第5师团战力依旧是最强的。  

坂本顺够狠。  

眼看着中国军队在对着核心阵地进行炮击,这种炮击一定会阻拦正南,西南和西面的中国军队。  

他采纳了野佑一郎的建议,两个中队,像正东,正北方向的中国军队,决死冲锋。  

掩护支队大部突围。  

日军这么一冲,确实打了东线和北线两支防守部队一个措手不及。  

为东北缺口方向的日军防御,减轻了很大压力。  

本来准备靠拢缺口的部队,又撤了一部分回到原来的阵地。  

为他们两个人带着近一个大队的皇军顺着战壕,赶到缺口,创造了条件。  

“野定君,师团长呢?”  

“他带着一个大队冲出去了!”  

坂本顺和野佑一郎松了一口大气,只要板垣师团长能脱离中国军队的包围。  

所有的玉碎,都是值得的。  

“赶紧走,师团长不会丢弃我们,肯定会在前面等我们!”  

天色已经渐渐的黑了,皇军地形不熟,只能沿着公路回撤。  

回到莒县的这条公路,地形并不简单。  

盲目像丧家之犬那样逃窜。  

绝不是第5师团的作风。  

板垣征四郎加倍了小心,公路左右山坡上,都放出了一个加强小队,作为尖兵,还加强了电台,没有他们探路的地方。  

大队绝不会跟上。  

川军炮弹虽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