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十七章 熟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看着司农寺一夜之内拿出的免役法详细条例,章越也是感慨此法实在是来之不易。  

户房学习公事苏辙看过条例后则眉头紧锁,章越看了苏辙的表情道:“子由,可有什么不妥?”  

苏辙道:“大参,辙与兄长皆以为役法,还是以给田募役法为上。”  

章越闻言哑然失笑道:“子由,你可是昏了头,此法可是吕吉甫所倡啊!”  

众所周知,吕惠卿与苏辙是死对头。  

苏辙道:“子由知道一件事,不可因人废言,更不可因人废法。”  

章越闻言暗暗点头,苏轼苏辙兄弟乃真‘无主见派’。他们常常越过立场而讲事实,所以被新党和旧党都喷得很惨。  

难怪王安石说他们治学没有‘要’,只是战国纵横家之道。  

另一个时空历史上,苏辙尚好一些,但苏轼对免役法态度只能说是摇摆不定,元丰八年十二月上疏《论给田募役状》,表示支持给田募役法。  

元佑元年五月上疏《乞罢详定役法札子》,他当时是不愿意制定役法,对于募役法和差役法都不持赞成态度。  

之后苏轼提笔骂吕惠卿时,将对方推行募役法之事列为罪状,表明了反对募役法态度。  

可是元佑元年十二月,司马光死后,苏轼便变成要求恢复免役法了,还拉上了弟弟苏辙。  

苏轼这一系列的迷之操作,简直把人看懵圈了。短短一年内,你对役法的态度居然变了多次。放在今天定将苏轼的奏疏全部详定成扎,搞个合订本,且看今日的苏轼是怎么推翻昨日的苏轼。  

章越对苏辙道:“子瞻言地方推行给田募役法之便的书信,我已收到了。”  

“子瞻言给田募役法有五利。“  

”行免役法每募一名,省得一名雇钱,役钱可以大减。若行差役法,每募一名,省得一名色役,农民自宽,其利一也。”  

“应募之民,正与弓手无异,举家衣食,出于官田,平时犯法,不敢逃亡,其利二也。”  

“今者谷贱伤农,农民卖田,常苦不售。若官与买,则田谷皆重,农可小纾,其利三也。”  

“钱积于官,常苦币重,若散以买田,则货币稍均,其利四也。”  

“此法既行,民享其利,乃官家取宽剩钱之义,其利五也。”  

见章越道出苏轼奏疏中主要所言,苏辙大喜。  

其实苏轼一开始说得很明白了,给田募役法是可以作为募役法和差役法的补充,无论实行哪等役法都可以配合使用。  

给田募役法就是官府向民间买田,然后用官田雇佣人来服役。章越开拓熙河路时,也是问当地蕃人地方买田,然后给汉民或蕃人屯垦,他们就要作为弓手服兵役。  

而朝廷用募役钱向民间买田,既可以防止农民贱价卖田,同时也可以将朝廷积蓄在府库里的钱财用出去,解决钱荒的问题。  

苏轼分析非常透彻,但有没有可行性呢?  

是有的南宋时王安石青苗法被废除,地方改行社仓法。  

而役法呢?南宋役法各地既有雇役,也有差役,但义役法被大力推广。  

所谓义役法,就是一个村,一个乡全体要应役之人拿钱共同买下役田,然后将田租作为役钱雇人应役。  

这与社仓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由民间自发形成的,而不是朝廷指派的。  

这与吕惠卿,苏轼提倡的给田募役法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可知这二人都是非常有才干的。  

因此苏轼,苏辙的提议绝对是有道理的,可谓一片为民的拳拳之心。其实苏轼兄弟都是就事论事,论政治能力是强过一根筋到底的司马光。  

苏辙继续道:“兄长当初知密州时,朝廷下给田募役法,兄长在州中用免役宽剩钱买田雇民应役,百姓觉得非常便利,但之后官家罢给田募役法,兄长甚是惋惜,如今还请大参能够采纳,若在条例中补充一则,则天下百姓都会感激大参的。”  

章越听了苏辙之言道:“令兄之言确实正道,但朝廷等着用免役法为西北军费之出,若是用役钱买田,则军费便少了。”  

“何况官家在熙宁八年方罢了免役法,如今重新提倡,陛下颜面上不好看。”  

苏辙闻言顿时露出失望之意问道:“大参命辙修孟子正义本意不正是为了利民吗?”  

“为何大参所为却与初衷相违背呢?敢问大参如何正心,正名呢?”  

章越道:“子由,大丈夫若要经纬天下,在想到和得到二者之间,还有一个词叫做到!”  

“任何人一开始并非完全是对的,故我治事只有一则,先干了再说,从不求全。”  

苏辙闻言道:“可是大参,用役钱买田确不费多少钱,可以循序渐进,每年都买一些,其利绵绵不尽。”  

“大参费了那么多气力,却不得全功,我实有不甘。”  

苏辙再三请求章越在条例下加上一条,可以在州县试行给田募役法,作为免役法的补充,但章越还是没有答应的。  

苏辙失望至极告辞而去。  

章越看了苏辙离去背影亦是默然片刻自言自语道,苏辙还是怪我不肯坚持。  

最后章越将司农寺所修条例拿给韩绛看过,然后问道:“丞相,是否拟作熟状?”  

将司农寺条例起草成为熟状,然后中书相公们依次花押,最后面呈官家预览。可是一旦官家有所不满,将熟状打回重拟,对于两相两参威信则是一个打击。  

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