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加司空(4/5)
被砸毁。
西门瓮城的缺口似已无可挽回。
东镇辅军旗帜,那面在五日的血火中早已千疮百孔、被硝烟染黑的旗帜,依旧牢牢插在燃烧的关墙最高处。
都监刘延庆,甲胄焦黑,面颊被烟灰和血迹覆盖,一双眼睛却在火光的映照下,亮得惊人。
他拔出卷刃的佩刀,刀尖直指汹涌而来的敌军洪流,声音嘶哑却穿云裂石:
“大宋儿郎!我等都是待罪之身!”
“朝廷不念前嫌,给我等杀敌报国的机会!”
“今瓦桥关在,我辈在!关亡,我辈亡!随我——杀!!!”
没有退路,无需多言。
残存的辅军宋军士卒——他们之中许多人早已带伤,甲胄破损,衣衫褴褛,被汗水、血水和烟灰浸透。
此刻众人发出了震天的怒吼。这吼声压过了辽军的鼓噪,带着悲愤与决绝,汇成一股撼动苍天声浪。
一个个宋军从城墙后冒出,举起长枪朴刀,犹如扑火的飞蛾,又似沉默的山岳,迎着数倍于己的皮室军铁流,逆冲而上!
缺口处,瞬间化作血肉磨盘。
燃烧的断木、坍塌的砖石成了最后的壁垒。
手里长枪折断,就用刀劈;刀刃卷口,就用拳砸;手臂折断,就用牙咬!
辅军的宋军士兵背靠着燃烧的城墙与敌搏杀。
刘延庆身先士卒,刀光过处,契丹兵纷纷倒下。
一名辽军悍将策马冲来,长矛直刺,刘延庆侧身闪过,反手一刀斩断马腿,战马哀鸣倒地,他合身扑上,与那敌将滚落在地,用断刃狠狠刺入对方的咽喉。
一名被砍断手臂的宋军士兵,用仅存的手死死抱住一个辽兵的腿,任凭对方刀劈斧砍也不松手,直到对方被旁边的袍泽用长枪刺穿。
一个年轻的弩手,身中数箭,倚在滚烫的断壁上,用尽最后力气拉开一张残破的弓,将沾着自己鲜血的箭矢射入敌阵,然后颓然倒下。
一个士兵在城墙点燃了最后的火药罐,抱着跳下城墙,朝着蜂拥的辽军骑兵,在猛烈的爆炸中与敌同归于尽。
战斗从黎明持续到日头升高。
宋军的人数在锐减。
最后的阵地,被逼到了主关墙下那面残破的旗帜周围。
刘延庆身边只剩下寥寥数十人,人人带伤。他的佩刀早已不知去向,手中握着一杆折断的旗枪。
辽军的攻势稍缓,无数闪着寒光的箭簇对准了他们。
辽主耶律洪基的金狼头大纛在不远处飘扬。
刘延庆环视身边一张张面孔,咧开干裂的嘴唇苦笑道。
“援军迟迟不至,我等真要死在此处。”
他猛地挺直脊梁,将手中那杆折断的旗枪,连同那面残破不堪的“东镇辅军”旗帜,用尽最后的力气,深深插入脚下浸透鲜血的土地。
“大宋——万胜!!!”
这一声呐喊,耗尽了他的力气数十声嘶哑却同样响彻云霄的呐喊:“万胜——!!!”
下一刻,箭如飞蝗,密集攒射。
最后的宋军士兵向着十倍于己、严阵以待的辽军皮室军发起了最后一次反冲锋!
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在熊熊燃烧的关墙下,一个接一个身影在冲锋中倒下,被淹没在黑色的铁甲洪流里,却无一人后退,无一人投降。
当最后一声刀剑的碰撞停歇瓦桥关内外,只剩下火焰燃烧的噼啪声,战马的嘶鸣,以及辽军压抑的喘息。
主关墙下,那面插在地上的残破旗帜周围,层层叠叠倒卧着身披宋军战袍的躯体,与无数辽军尸体纠缠在一起,难分彼此。
瓦桥关,陷落。
东镇辅军所部八千将士,自都监刘延庆以下,全军…殉国。
京城中。
夕阳的余晖洒在宫墙上。章越搀扶着年迈的文彦博缓步而行。
文彦博一面柱龙头杖对章越道:“进退大臣,当全体貌。”
“照顾蔡持正,章子厚二人,还有这一次司马光身后哀荣,侍中有心了。”
章越道:“眼下朝堂上下当同心一致,不可轻易贬损大臣。”
文彦博道:“老夫自是知道侍中是仁厚之人。”
“老夫冒昧问一句瓦桥关之失,不能更改侍中覆灭党项的决心。”
章越看了文彦博一眼,对方阅历那么深,自己自瞒不过他。
瓦桥关丢失,八千东镇辅军覆没,也震动了朝野。
章越道:“先帝遗志能办,还是能办的好!”
文彦博道:“老夫立朝多年,常听人讥老夫圆滑世故。”
“说到底人之所以圆滑世故,还不是害怕失败所至。”
“我今日劝侍中,并非知足不辱,求全不美的老调重弹,而是说一则故事。”
“潞公请讲!”
文彦博道:“老夫路过一山谷,看到山涧旁卧着几块巨石,听乡人言,是从一旁巍巍乎的山上滚落。老夫感叹,这几块巨石从此与山无缘,不再是此巍巍乎高山,受人敬仰,实不是可惜。”
“不过老夫走近一看,见此几块巨石卧在溪边,有溪流浇灌,一旁又生满了芳草,顿又感叹,这又哪是当初身在山上能体会到的闲情逸致呢?还可供人坐卧,倒也是一番用处。”
“次日老夫又路过此处,在巨石上坐了片刻,看着一旁巍巍乎的山感慨。山上的巨石虽高,但不知何时又会从山上滚落,到时候不知落到哪里,处境又是如何。倒是身下几块巨
西门瓮城的缺口似已无可挽回。
东镇辅军旗帜,那面在五日的血火中早已千疮百孔、被硝烟染黑的旗帜,依旧牢牢插在燃烧的关墙最高处。
都监刘延庆,甲胄焦黑,面颊被烟灰和血迹覆盖,一双眼睛却在火光的映照下,亮得惊人。
他拔出卷刃的佩刀,刀尖直指汹涌而来的敌军洪流,声音嘶哑却穿云裂石:
“大宋儿郎!我等都是待罪之身!”
“朝廷不念前嫌,给我等杀敌报国的机会!”
“今瓦桥关在,我辈在!关亡,我辈亡!随我——杀!!!”
没有退路,无需多言。
残存的辅军宋军士卒——他们之中许多人早已带伤,甲胄破损,衣衫褴褛,被汗水、血水和烟灰浸透。
此刻众人发出了震天的怒吼。这吼声压过了辽军的鼓噪,带着悲愤与决绝,汇成一股撼动苍天声浪。
一个个宋军从城墙后冒出,举起长枪朴刀,犹如扑火的飞蛾,又似沉默的山岳,迎着数倍于己的皮室军铁流,逆冲而上!
缺口处,瞬间化作血肉磨盘。
燃烧的断木、坍塌的砖石成了最后的壁垒。
手里长枪折断,就用刀劈;刀刃卷口,就用拳砸;手臂折断,就用牙咬!
辅军的宋军士兵背靠着燃烧的城墙与敌搏杀。
刘延庆身先士卒,刀光过处,契丹兵纷纷倒下。
一名辽军悍将策马冲来,长矛直刺,刘延庆侧身闪过,反手一刀斩断马腿,战马哀鸣倒地,他合身扑上,与那敌将滚落在地,用断刃狠狠刺入对方的咽喉。
一名被砍断手臂的宋军士兵,用仅存的手死死抱住一个辽兵的腿,任凭对方刀劈斧砍也不松手,直到对方被旁边的袍泽用长枪刺穿。
一个年轻的弩手,身中数箭,倚在滚烫的断壁上,用尽最后力气拉开一张残破的弓,将沾着自己鲜血的箭矢射入敌阵,然后颓然倒下。
一个士兵在城墙点燃了最后的火药罐,抱着跳下城墙,朝着蜂拥的辽军骑兵,在猛烈的爆炸中与敌同归于尽。
战斗从黎明持续到日头升高。
宋军的人数在锐减。
最后的阵地,被逼到了主关墙下那面残破的旗帜周围。
刘延庆身边只剩下寥寥数十人,人人带伤。他的佩刀早已不知去向,手中握着一杆折断的旗枪。
辽军的攻势稍缓,无数闪着寒光的箭簇对准了他们。
辽主耶律洪基的金狼头大纛在不远处飘扬。
刘延庆环视身边一张张面孔,咧开干裂的嘴唇苦笑道。
“援军迟迟不至,我等真要死在此处。”
他猛地挺直脊梁,将手中那杆折断的旗枪,连同那面残破不堪的“东镇辅军”旗帜,用尽最后的力气,深深插入脚下浸透鲜血的土地。
“大宋——万胜!!!”
这一声呐喊,耗尽了他的力气数十声嘶哑却同样响彻云霄的呐喊:“万胜——!!!”
下一刻,箭如飞蝗,密集攒射。
最后的宋军士兵向着十倍于己、严阵以待的辽军皮室军发起了最后一次反冲锋!
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在熊熊燃烧的关墙下,一个接一个身影在冲锋中倒下,被淹没在黑色的铁甲洪流里,却无一人后退,无一人投降。
当最后一声刀剑的碰撞停歇瓦桥关内外,只剩下火焰燃烧的噼啪声,战马的嘶鸣,以及辽军压抑的喘息。
主关墙下,那面插在地上的残破旗帜周围,层层叠叠倒卧着身披宋军战袍的躯体,与无数辽军尸体纠缠在一起,难分彼此。
瓦桥关,陷落。
东镇辅军所部八千将士,自都监刘延庆以下,全军…殉国。
京城中。
夕阳的余晖洒在宫墙上。章越搀扶着年迈的文彦博缓步而行。
文彦博一面柱龙头杖对章越道:“进退大臣,当全体貌。”
“照顾蔡持正,章子厚二人,还有这一次司马光身后哀荣,侍中有心了。”
章越道:“眼下朝堂上下当同心一致,不可轻易贬损大臣。”
文彦博道:“老夫自是知道侍中是仁厚之人。”
“老夫冒昧问一句瓦桥关之失,不能更改侍中覆灭党项的决心。”
章越看了文彦博一眼,对方阅历那么深,自己自瞒不过他。
瓦桥关丢失,八千东镇辅军覆没,也震动了朝野。
章越道:“先帝遗志能办,还是能办的好!”
文彦博道:“老夫立朝多年,常听人讥老夫圆滑世故。”
“说到底人之所以圆滑世故,还不是害怕失败所至。”
“我今日劝侍中,并非知足不辱,求全不美的老调重弹,而是说一则故事。”
“潞公请讲!”
文彦博道:“老夫路过一山谷,看到山涧旁卧着几块巨石,听乡人言,是从一旁巍巍乎的山上滚落。老夫感叹,这几块巨石从此与山无缘,不再是此巍巍乎高山,受人敬仰,实不是可惜。”
“不过老夫走近一看,见此几块巨石卧在溪边,有溪流浇灌,一旁又生满了芳草,顿又感叹,这又哪是当初身在山上能体会到的闲情逸致呢?还可供人坐卧,倒也是一番用处。”
“次日老夫又路过此处,在巨石上坐了片刻,看着一旁巍巍乎的山感慨。山上的巨石虽高,但不知何时又会从山上滚落,到时候不知落到哪里,处境又是如何。倒是身下几块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