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刀把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杨沅进驻潼川安抚使司官署以后,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首先需要他处理的,就是因为前任离职这段期间,积压的一堆需要安抚使亲自加印批复的公文。  

接着,他要陆续听取潼川府各部文武大员的详细汇报,考察地方。  

然后就是潼川府路下辖十六州的文武官员逐次府城拜谒安抚使,并进行述职汇报。  

军政、民政、秋收、输赉…  

如今身为一路之主,杨沅自然不可能事无巨细,而是对各部官员进行大方向上的统筹和管理,具体细务要由这些官吏们负责。  

所以,这些官员怎么样,就至关重要了。  

因此,在了解潼川军民事务的同时,杨沅重点调查的是各州府县官吏们的执政能力和官声。  

至于政务,他并没有做大的变动。  

原来潼川路的民生经济发展的还是不错的,每年的粮赋缴纳也充足,那就萧规曹随好了。  

没必要原本好好的制度,自己非得再插一手,烙上他姓杨的烙印。  

尽管又是抓大放小,又是萧规曹随,这些事务忙活下来,也用了足足两个多月的时间,按照这个时代的效率,其实也蛮快了。  

除了对潼川府路十六州大小官吏的考核与调查,杨沅最关心的就是军备和军队。  

“川人可用,川军可用。”  

这一日,杨沅把潼川第一将周程叫到了安抚司,和他在二堂吃着茶聊了起来。  

“我们现在各路驻军中,有吃空饷的,也有塞了些泼皮无赖滥芋充数的。  

一旦查下去,就有人用苦役囚徒来抵上缺额逃丁。  

军伍里多了泼皮无赖,军纪便荡然无存。军兵们懒惰成性,巡弋哨卫虚应其事,日常训练能减则减,这样是不行的。  

虽然,我潼川府路前面还顶着利州路,不管是对金国还是对西夏,我们都不是一线。  

但是,一旦强敌突破利州呢?又或者我大宋军队突破敌国防线,潼川兵马需要次第接上呢?  

这样懒散软弱的军队,谁敢用他们去打仗?”  

杨沅经过两个多月的摸底,才有这个底气和周统制说话。  

杨沅已经给周程留了面子,但周程自然听的出来,也知道杨沅所说属实,不由得面露惭色。  

周程虽然是个黑脸将军,不苟言笑,但他对杨沅是真心尊重的。  

因为周程此人,就是李显忠当年从金国杀到西夏,又从西夏杀回大宋,所带的二十几员亲信部将之一。  

当时,接应李显忠进入大宋地境的,就是当时的西军统帅,四川安抚使吴玠。  

由于周程受了伤,就没有跟着李显忠去临安,而是留在了四川养伤,如今成为一军之将。  

灵壁大战,杨沅以两淮监军使的身份以身入局,不管是地方军队还是禁军,所有将领都担心他出了事儿,文官大臣们将会以此为由,对武将口诛笔伐,往死里整。  

所以不管情愿不情愿的,都得硬起头皮,全力全速地往灵壁集结,加入大战。  

若非如此,陆天明和李显忠可能现在已经化为一堆枯骨。  

因此周程对杨沅是充满敬意的。  

如今听杨沅含威不露地点出潼川路驻军的种种问题,周程自然是如坐针毡。  

杨沅道:“不过,这也是痼疾了,非你之罪,本抚决定,从你的潼川第一将开始改革,成功之后,将之推行于潼川全境。周统制,你意下如何?”  

周程正羞愧难当,连忙起身,抱拳道:“愿听大帅差遣。”  

“好,坐下说话。”  

杨沅待他坐下,道:“潼川驻军有两个军,是吧?”  

宋承五代各国军制,以一百人为一都,五都为一营,五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  

其中一军就是两千五百人。  

潼川驻军有五千多少,基本就是两个军的建制。  

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杨沅道:“你回去,马上对这两军进行三次裁汰。”  

“第一裁,裁汰老弱痞赖,抵数的贼囚。”  

“第二裁,裁汰不够资格做战兵,但平素知法守纪,做事勤勉者,调入厢军。”  

“第三裁,裁汰伤残老兵,对这些有功的但已不能参与战斗的军士,本抚另有安排。”  

为了让周程放心,杨沅又说了一下他对这些人的具体安排。  

从战兵队伍中裁汰下来的士兵,放到厢军里头,那就是优秀士兵了。  

至于那些立过战功,但是已经伤残老弱,如今养于军中做后勤杂务的,杨沅会选拔留用一部分做教官,另一部分则安排到各州府县团练中任职。  

团练兵平时可以保护地方,清剿山贼,战争时随时可以转化为军队的后备兵源。  

但现在很多州县是没有团练的,杨沅准备把它搞起来。朝廷不会拨付那么多钱,但地方豪强们有钱呐。  

他们但凡有点势力的,现在都蓄有私兵,平时还得遮遮掩掩的。  

在地方上建立团练,他们这些豪强就是团练使,公私两便。  

而且招收的都是本地兵,这些兵的凝聚力也会更强。  

至于说如此一来,他们就会形成一些小山头,可那不是很正常的吗?  

山头从来都有,一直都在,只不过随着你打压与否,它采取不同的形式呈现罢了。  

如果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那就什么都做不成。  

以现在的客观历史条件,杨沅除非脑袋让驴踢了才会去打土豪分田地,他靠的就是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