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潼川之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如今的潼川府路,下辖十六个军州,其府治就设立在潼川。  

此时的潼川是四川第二大重镇,地位仅次于成都。  

一大早,就有官兵在城外十里亭开始搭设彩棚,摆设香案。  

陆续的,开始有骑马的坐轿的贵人,纷纷赶往这里。  

都说蜀道难,不过官道还是又宽又平的,倒是免了贵人老爷们一路颠簸之苦。  

这条官道才修了没几年。  

朝廷为了加强对四川的控制,是做过一系列努力的。  

除了节制军队,修缮通往四川的官道,增设邮驿系统等等措施,都是用上了的。  

十里亭今天这番阵仗,是为了迎候新任潼川路经略安抚使杨沅。  

潼川官绅有头有脸的人物当然都来了。  

不过,正前方三个迎候方阵里的官员们才是最主要的。  

这三个方阵的官员,分别是经略安抚使司衙门的幕职官和诸曹官;潼川府衙的幕职官和诸曹官;还有就是潼川府路御前诸军的将领们。  

杨沅是潼川府路经略安抚使、知潼川府。  

也就是说,他不仅是潼川府路十六州的军政民政的一把手,同时潼川这座省城直接由他任知府。  

所以,站在最前面最当中的这三班套子,都是他的直接下属官员。  

偌大的阵仗,几乎和皇帝御驾亲临也差不多了,只是没有那些僭越的礼器和仪式罢了。  

可实际上,虽然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对这些封疆大吏尽可能地进行约束和分权。  

但一路经略安抚使事实上就等于是个小一号的藩镇节度使。  

经略安抚使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这不就是辖区内的土皇帝么?  

十里亭内设了坐位,潼川府的高级官员都在亭中坐着喝茶。  

知道杨安抚今天到,但具体什么时候不知道,总不能一个个的都站在那儿傻等,级别高的将领待遇还是不一样的。  

潼川府通判徐梓惟喝了口茶,笑吟吟地道:“咱们这位新任太守据闻那是年少英俊,风流倜傥啊。  

平岳飞之冤,扭对金之策,说三国臣服,赢灵壁之捷,徐某久仰的很,想不到今日有幸与之共事。”  

他是通判,潼川府唯一的通判。  

但是因为知府兼着经略安抚使,不可能时时关顾潼川府的事务,所以他就是事实上的潼川知府。  

对于杨沅的到来,他是很欢迎的。  

杨沅这个带头大哥越有本事,越强势,他这个顶着老二的名头却干着老大的事的潼川二知府,做什么事不也轻松些么。  

安抚使司的推官陈立甲微微蹙眉道:“咱们这位杨安抚在蓬州时遇到的事情,你们听说了吗?”  

徐梓惟晒然道:“怎么,你觉得是有人故意给杨太守难看?”  

他是知府衙门的,杨沅将任潼川知府,因此他以本衙最高长官的雅称称之。  

旁边一员武将皱了皱眉,沉声道:“行凶的山贼不是次日就被抓获了么?又要牵扯什么。”  

这位是潼川第一将的统制官周程。  

这一将就是一军,一军的兵力在三千到一万不等,这要依据该将戍守区域的重要性来决定。  

潼川府路有九将,潼川第一将就驻扎在潼川府,有五千人上下。  

潼川府通判徐梓惟道:“就是,十字街头公开处斩了几十个人,就算想作假,一夜之间也找不来这么多可以杀的人吧?”  

陈推官悻悻地道:“我也只是担心是不是有人想对咱们安抚使下绊子,又不是…”  

“呜呜呜”  

言犹未了,号角声响,徐通判精神一振,道:“太守来了。”  

周程已经霍然站起,整了整甲胄,大步走出了小亭。  

各方官绅迅速归队,等那远处一行人马越走越近,鼓角声方才停止。  

然后,居中的潼川经略安抚使司的官员们在陈推官的带领下举步向前。  

左右的潼川府衙方队和潼川第一将方队稍稍落后一些,徐徐跟了上去。  

杨沅已经派人护着刘嫣然和多子的车驾,绕路先行进城了。  

此时他独坐一车,车帘早就卷了起来。  

一见潼川官绅上前拜见,杨沅便喝停了马车。  

大壮这回也机灵了,一咕噜下了车,给他放好脚踏。  

杨沅缓步下车,站在车前。  

此时的杨沅,朝服冠带,紫衫着身,身姿挺拔,丰神俊朗。  

迎上前来的潼川官绅谁不对他好奇,如今亲眼见到此人,忽然就觉得…  

想像中的他,就该是现在这个样子。  

只有这个样子的人,才能做下那么多震动四方的大事。只是一个照面,潼川文武官员、地方豪绅,对杨沅便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  

这位上官,不是个好唬弄的。  

潼川官绅皆来相迎,但第一件事,却是验明身份。  

不然若是遇到个骗子,这么多有身份的人隆重其事地拜见一番,哪怕随后就揭穿了,这个脸也已经丢了。  

杨沅有五百名禁军护从,光这一条就不可能是骗子了,哪个骗子有这样大手笔?  

不过,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安抚使司、知府衙门、还有军中将领的代表,一起陪着杨沅走进了十里亭。  

十里亭的茶水点心早已收拾了起来,铺了一块红缎。  

杨沅便把他的敕牒和告身都放了上去。  

敕牒就是由吏部发放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