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了断善智慧(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催动到极致,为此甚至暂时消去了逆元剑与逆元袍。  

在倒转鸿蒙变化下,太初一炁展现出具体针对某方面的妙用,此刻同样被催动到极致。  

于是白玉大印竟隐约间转化为三层法坛,如山般巨大,压在善智慧尊者头顶五方佛上。  

五方佛光影流转的佛门法蕴光辉,顿时为之一暗。  

诸法无我印的奥妙,瞬间低落下去。  

善智慧尊者不及应变,雷俊迅猛的攻势已经如疾风骤雨般袭来,重拳正中不动明王相,直接将不动明王相身躯打塌小半边。  

同一时间,唐晓棠的太上之舟也在倏忽间靠近,直接将佛门尊者残破的不动明王相从莲花月轮上撞下去!  

不动明王相,顿时裂纹密布,仿佛行将破碎的瓷器。  

“摩诃毗卢遮那。”  

善智慧尊者静静诵佛。  

霎时间,他头顶五方佛光影,爆发出前所未见的光辉,并一同熊熊燃烧起来。  

强横的力量,在这一刻化作大光明遍照四方。  

与此同时,五色透明的火海中,五方佛光影都改变了原有形象。  

五方佛,各自显化教令轮身,化作五大明王。  

除了双臂三眼的不动明王外,其他四大明王,在这一刻也一同显现。  

降三世明王,三面八臂,通体青色,手执各种武器,背负火焰,足踏大自在天与乌摩妃。  

军荼利明王,遍身青色,两眼俱赤,生就八臂,有蛇交缠。  

大威德明王,全身青黑色,呈忿怒形,六面六臂六足,坐于瑟瑟座上,背负火焰,手持戟、弓、索、剑、箭、棒等武器。  

金刚夜叉明王,三面六臂形,其正面五眼怒张,左右两面各有三眼。头有马王髻,周身遍饰珠玉。六臂各持弓、箭、剑、轮、五钴杵、金刚铃等法器。  

在这一瞬间,善智慧尊仿佛重现自己昔年巅峰时的盛况。  

五大明王齐现,于一瞬间中爆发的力量,生生将唐晓棠的逆元印向上顶起。  

同时五大明王一同挥动手中武器,发起攻击,无穷无尽的明王忿火席卷四方,要将破开雷俊的道景玄垣。  

显真功夫了,当前境界的九天应元五雷正法不一定能全范围匹配…雷俊心中转着如此念头,但处变不惊。  

他的雷帝真身,轰然解体,诸般力量,散入道景玄垣中。  

这个瞬间,玄黄宇宙再生变化连连。  

流光溢彩间,浩瀚宇宙竟似是有了界限,被划分上下与八方。  

十方交织,密不透风包围善智慧尊者。  

佛门尊者见状,心头陡然一沉。  

佛眼遍照之下,同一个瞬间,他看见紫色的阳雷和黑色的阴雷交织,显化凝练的神光,横扫四方。  

看见碧绿的阴火同赤金的阳火,共同化作璀璨明亮,光焰无尽的星辰在宇宙间炸裂。  

看见金色的纯阳雷龙与银色的纯阴雷龙交织,显化与唐晓棠先天龙虎合击,似有若无间的虚幻宝光流转。  

看见无穷无尽的元磁之力交汇于漆黑的深空,化作明黄的海洋,众多剑器在其中浮现,构筑成锋芒凌厉无坚不摧的剑阵。  

众多景象,在这一刻,同时呈现在雷俊的玄黄宇宙内。  

善智慧尊者置身这玄黄天干十景中,一时间竟也有目不接暇之感。  

十景,以天干为划分,阴阳五行共存。  

甲木者,为阳木,生阳雷,此刻显化五色雷云,紫色、金色、青色、赤色、白色,五色交织,乃九天神雷、纯阳仙雷、仙都神雷、玉枢仙雷和太霆仙雷五阳雷相合,可称阳九天应元五雷正法,达成此景。  

乙木者,为阴木,生雷法阴阳相济,由九天神雷与玄霄仙雷交织,紫色阳雷龙和黑色阴雷龙飞旋之际,蕴生阴阳神霄极光。  

丙火者,为阳火,至刚至阳至大,远望景象,只见光辉绚烂淹没四方,乃纯阳仙雷、九天神雷和天辰真火相合,成就三阳开泰。  

丁火者,为阴火,生火法阴阳相济,有碧绿火虎和赤金火虎共同腾飞在宇宙星空间,上达星海,下达九渊,形成不及三阳开泰暴烈,但化作无穷无尽的光焰,得阴阳无极星煌。  

戊土者,为阳土,所成景象凝练,乃白色三层法坛。  

己土者,为阴土,景象则是黑色三层法坛。  

二者遥遥相对,稳固不动,共同组成雷俊玄黄天干十景的基础。  

庚金者,阳金,此刻茫然无尽的元磁之力汇聚,显化元磁之海,凝聚两仪天元剑阵,剑发之际,雷火崩裂。  

辛金者,阴金,是以阴雷汇阳火,遥望远方天际,有黑色的阴雷龙同赤金色的阳火虎阴阳交泰,龙虎相济,化生雷俊臻至仙境后的龙虎合击。  

壬水者,阳水,以雷为水,化天下至刚至烈为至纯至柔,远远望去,金色的纯阳雷龙和银色的纯阴雷龙交织间,显化仿佛存于有无之间的阴阳有无宝光,难以捉摸,又坚不可摧,柔韧难破。  

癸水者,阴水,至阴至寒至柔,可见九渊真火、纯阴仙雷和玄霄仙雷相合,共同显化与三阳开泰对立的至阴之象。  

此天干十景,乃雷俊总结自身当前所学,化生而成。  

于他本人而言,当中还有不少可供完善与调整的空间,留待日后继续推演。  

随着他所学继续精深,天干十景亦将进一步衍化,并更加完备融洽。  

但不影响雷俊此刻展开,同善智慧尊者的五大明王相对轰!  

一时间就见无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