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连斩九重天(7/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个九重天大儒。  

“尽快完成这边。”方景升言道。  

方族中人连忙集中心神。  

处理完这边,才能安心去尽快处理张徽那边。  

看着眼前祭礼,方族中人心下稍安。  

黑烟和白光,不断交织,层层迭迭,到最后几乎化作一个巨大的正方形,如同箱子般,将那巨大黑球封存于其中,将雷俊封存于其中。  

遥想当年东海天理作乱时,尚未接掌天师之位的玄霄子雷俊,先一鸣惊人,初入八重天境界不久,便击杀同为八重天修为的天理大儒,为大战开了个好头。  

但之后,雷天师个人却表现走低,在处置天理祭礼的同时,被困于海底多时。  

期间有郡主张紫茵携八重天神射大儒楚羽的利矢,仍未能破开相关镇封。  

直到最后临近大战结束,雷天师才破封而出。  

大战后半场,大半场时间,他其实都没参加,于海底枯坐。  

今日,荆襄方族便要复刻这一场。  

经过多年揣摩,相关祭礼已经被方族改良,化为己用,保留其中奥妙的同时,不断做精细调整,提升其中威力。  

雷天师臻至九重天大乘高真,修为实力自然也比从前高很多。  

好在荆襄这边也有宗主方景升亲自出手。  

他手中一杆笔,正是荆襄方族的镇族之宝春秋笔。  

儒家九重天境界,统称之为平天下。  

但内里有部分不同。  

经学一脉修士的九重天,内部五层分作诗、书、礼、易、春秋。  

九重天一层,诗,修成者心境更澄明,利于接下来整体修行和进一步提高修为。  

九重天二层,书,留存印记,浩然气不断积累,从而获得更高力量。  

九重天三层,礼,可强化自己的祭礼,单人布置自身的祭礼更加快捷迅速。  

九重天四层,易,强化洞察力和判断力,乃至于一定程度上的预判能力。  

九重天五层,春秋,一般而言经学修士厚积薄发,此前几层境界实战斗法中实力提升不那么明显,但从九重天四层到九重天五层,可成就微言大义之神通道理,奥妙无穷。  

同时,五经齐备,再得平步青云,利于自身接下来冲击更高境界,有传闻九重天圆满五经齐备的顶尖大儒,在诸般道统中,最容易更上一层楼。  

除了情况极度特殊的萧航外,方景升与林嬛并称最年轻的世家之主,年岁不高,天赋、才情不俗。  

成就九重天一层的儒家境界,也意味着他成就“诗”的奥妙,更利于接下来修行。  

于是自当初修成九重天后,二十余年过去,方景升修为反而超越年岁已高的青州叶炎,修成九重天二层境界。  

他当前修为,自不足以驾驭微言大义之能。  

但春秋笔可以。  

这件荆襄第一宝,妙用众多,一大奥妙便是修士在初入九重天境界后,可以先借春秋笔施展少数九重天五层圆满修士方才有的神妙。  

方景升春秋笔在手,挥毫泼墨间,少许几分微言大义的神妙在其中加持。  

于是那用以镇封雷俊大乘道景的祭礼,仿佛在虚幻帝京中又新藏一方天地。  

自然,以方景升的修为而言,消耗仍然异常巨大。  

尤其他先前还被赵王张腾所伤。  

到得最后,他面色发白,几乎有筋疲力尽之感。  

经学大儒九重天二层境界有“书”留痕,积累浩然气的情况下,消耗仍然剧烈。  

方景升直到落完最后一笔,眼看镇封已经生效,方才微微颔首。  

然后他一边镇压伤势,一边恢复浩然气。  

方善同、方度、方菲等人更是齐齐松一口气。  

然后矛头全部指向太子张徽。  

方才仗着有帮手,现在还敢这般托大?  

现在那位天师,已经被镇封其中,下一个便轮到你张徽…  

众人正如此想着,忽然惊觉方景升身体似是晃动一下。  

在他面前,不知何时突然多了个人。  

多了个异常高大的年轻道士。  

道士身形与往常无异,但举手投足间,却蕴含恐怖的肉身力量。  

阳雷龙、阴雷龙双龙出海的情况下阴阳交织,加持在雷俊的命星神上。  

“轰!!!”  

方景升虽有所感应,但还是挨了重重一拳。  

他整个人向前飞出,甚至连春秋笔都被震飞。  

出现在方景升面前的人,赫然正是本该被封在黑白祭礼中的天师雷俊。  

本就被赵王张腾所伤的方景升,此刻伤上加伤,跌落在地。  

荆襄方族众人见状,齐齐大惊失色。  

连其他几族中人,连叶炎、楚修远注意力都被吸引。  

方善同、叶玥等人下意识回头。  

那个黑白相间的牢笼,分明还好端端立在那里,看上去没什么变化与不良。  

可他们想要关在里面的人,却出现在外面。  

是方景升自己受伤之下不足以封印雷俊?  

还是说,是雷俊自有办法破解?  

辛苦筹备多年的祭礼竟然不起作用,是准备得还不够吗?  

天理那边为什么就能行?  

必须要是理学修士来施展?  

众人一时间满脑门问号,只感难以置信。  

而那高大道人,同样有些疑惑地望向那祭礼。  

“搞这东西做什么用?”雷俊确实意外。  

他并不知道方景升等人为此努力准备了多久,甚至楚修远、叶炎等人都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