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天师府找后账(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学宫初创时,规格低于原本的国子监,同国子监下设的太学、国子学等分支同级。  

但其后学宫渐渐升格,开始同大唐国子监并立。  

自创立以来,祭酒便是陇外萧族二郎萧春晖。  

设司业一职时,最初是世族出身的官员担任,正是方岳的一位族叔。  

教授儒学的方岳,教授道学的蔺山,以及来自天龙寺教授佛学的高僧等,皆为学宫博士。  

如今方岳修成上三天修为,取代同姓方的族叔,成为学宫新的司业。  

这基本上标志着他将成为萧春晖的接班人,当前作为过渡和萧春晖的助手,先熟悉状况。  

萧春晖已入朝堂正式开始参知政事,学宫这边大量事务便渐渐开始由方岳接手。  

再过一段时间,相信便是萧春晖卸去原先职司,由方岳正式成为第二任学宫祭酒。  

“都说萧将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但她兄长萧祭酒,更内敛啊。”  

雷俊同元墨白聊到这里,忽然笑起来:“除了当年陇外萧族出事,他们兄妹初入朝堂时惊鸿一现外,这位萧祭酒便再没动静了。”  

萧雪廷平时再低调,但时不时就搞出个大动静。  

萧春晖近些年来比他妹妹还要更低调得多。  

元墨白语气温和如常:“平淡是真,未尝不好,只是难得。”  

雷俊深以为然:“师父说得是。”  

此刻的学宫中,萧春晖正同方岳对坐。  

身材瘦削,俊朗青年模样的萧春晖坐在主位,微笑道:“接下来,多辛苦端峰了。”  

真实年龄比他小不少的方岳,外貌看起来倒像中年:“学生不敢当,不过是依着陛下和先生之前布置,继续施为。”  

初入学宫时,方岳既是教授儒学给学宫学生的教师,同时本人也听萧春晖的课,因此在这位同辈兄长面前常执师生之礼。  

萧春晖纠正过他几次,方岳依然故我,反倒让萧春晖不好强求。  

“先生入政事堂参知政事,乃国之幸事,学宫这边,学生自当尽力为陛下和先生分忧。”方岳言道。  

萧春晖:“端峰言重了,我以为在端峰任上,学宫定将迎来更大更快的发展。”  

二人再聊几句教学相关事,方岳告退。  

不过临行前,他难得犹豫一下,欲言又止。  

萧春晖:“端峰有话不妨直言,你我之间,何须吞吞吐吐?”  

方岳点头:“先生,学生以为,青彦那边,是不是再考虑一二?”  

萧春晖:“嗯,我会斟酌。”  

“先生想来已有思量,是学生孟浪了。”方岳当即告退。  

萧春晖送走方岳,神情微微一动。  

这倒是经不起念叨,说谁,谁来。  

他和方岳刚刚谈及的孟少杰孟青彦,这时便来求见了。  

“先生。”孟少杰向萧春晖一礼。  

“免礼。”萧春晖微笑:“记得你返乡探亲,这是提前回来了?东宫那边已经销假?”  

孟少杰恭敬答道:“学生已经去过东宫销假,当前在东宫尚未领差遣,先特来求见先生。”  

说完这句话,他沉默下去。  

目光闪动间,似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  

萧春晖见状,不做催促。  

好半晌后,孟少杰方才再次开口:“先生,学生此来,有隐情禀报。”  

女皇离开新都洛阳,前往旧都长安。  

眼下帝京洛阳这边,便是太子张徽监国。  

东宫詹事、侍讲等人当前自然仍是不动的。  

倒是上官正清、叶嵩等伴读小伙伴,先领个低等级的职司,跟在张徽身边充当助手。  

孟少杰,同样在其中。  

不过当下的东宫伴读数量已经不少,孟少杰在其中不论修为还是参知政事的能力都不出众,泯然众人。  

这自然是难得资历。  

只是孟少杰本人亦不热衷于朝堂。  

虽然同太子张徽私交甚好,但张徽当前监国,事关重大,孟少杰自问能力帮不上忙,便没热情往前凑。  

不往太子身前凑,安全护卫方面的关系便小了许多。  

孟少杰便禁不住又想起当日那方诡异的苍白宇宙,想起自己那次奇遇,想起“计都”。  

如果不对太子张徽的安危构成威胁,不牵连自己的亲人,那孟少杰便有些心动了。  

他没多少可失去的东西…  

原本孟少杰还有颇多顾虑。  

哪曾想,女皇移驾长安,太子张徽监国提前登上舞台。  

国之巨变的同时,搅皱一池春水,波及无数小人物的命运。  

孟少杰便在其中。  

返乡探亲一趟,再回来时,居然很多事都已经不一样了。  

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帮自己减少顾虑。  

既如此,计都,这个机会,或许可以搏一搏?  

终究还是年轻人心气的孟少杰,难免心动。  

不过心动不是冲动,孟少杰仍然没有直接就要闯一闯未知的世界。  

仔细思量之后,他选择先来见萧春晖。  

开了口,孟少杰就不做保留,将此前自己遭遇的离奇事,以及那方苍白宇宙星空的存在,都一口气全部告诉萧春晖。  

也包括除他以外,那里还有一个罗睺的消息。  

萧春晖静静听着,只偶尔插言问上一句。  

在孟少杰将所有自己知道的事都一股脑讲完后,萧春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低眉沉思起来。  

孟少杰忐忑不安,看着面前的萧春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