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山下骨(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听着父亲的教导,一家人用罢了饭食,就有晋王府的人来报。  

狄仁杰搁下筷子又道:“孩儿去看看晋王。”  

狄知逊颔首道:“去吧。”  

夫妻俩坐在饭桌边,低声讲着话。  

狄母道:“怀英这孩子就是心思太重了。”  

狄知逊应了一声,“嗯。”  

狄母瞧着只顾着吃的丈夫,心说这个家好在有我。  

晋王府,狄仁杰走入府邸内,就看到正在画着图纸的晋王与纪王。  

跟着仆从走上前,狄仁杰看了片刻图纸,图纸上点划线很密集,好奇道:“这是什么图纸?”  

李治这才搁下手中的炭笔,道:“正好有事要问你。”  

狄仁杰接过仆从递来的葡萄,一边吃着道:“晋王殿下请讲。”  

三人一边吃着葡萄,一边说着张柬之的近况。  

狄仁杰解释道:“他与裴炎走得很近。”  

李治了然道:“就知道他张柬之背后定有高人指点,原来是裴炎。”  

关中正是葡萄丰收的季节,狄仁杰看着一筐筐的葡萄运入王府,疑惑道:“这都是陛下所赐?”  

李慎解释道:“皇兄将泾阳的果园赐给我们了,就是以前泾阳最先种出葡萄的地方,现在那里成了一片果园,其实说是果园也是司农寺试种作物的地方。”  

狄仁杰吃着葡萄点头。  

此刻,远在辽东以南,新罗的海岸边,唐军将领刘伯英带着一千兵马正在等在这里,一场台风刚过去的第五天,阳光终于破开了乌云,照在了这片海岸。  

海水不断拍打着海岸,刘伯英看着远方而来的船只,这里是新罗的东南海岸,在高句丽人与新罗人的典籍记载中这里又叫东莱,在这里还有一座釜状的山,也有人用那座山的模样称呼这里。  

待对方的船只到了近前,刘伯英见到了下船的金春秋。  

不论是在倭人地界,还是在这里,也不论他做的是多脏多累的活,他身上的官服总是整洁的。  

金春秋一手扶着官帽下了船,行礼道:“见过刘将军。”  

如今的金春秋已是新罗王,他依旧穿着新罗大臣的衣裳。  

刘伯英当年在剑南道任职,是贞观时期的巂州都督,现在被调任辽东,最近还有些水土不服,吃住都不太习惯,见人到了眼前,道:“你都是新罗王了,应该穿新罗王该有的衣服。”  

金春秋带着笑脸道:“我的新罗王是天可汗封的,我就是天可汗的臣子,新罗的子民也都是天可汗的臣子,岂敢。”  

平日里,金春秋一直在倭人地界,偶尔也会来新罗走动,可如今新罗的诸多事都是刘伯英在处置。  

这个贫瘠的新罗还不如辽东新建的四郡来的富裕。  

刘伯英知道这人的心思,无非就是想要前往大唐,等他让人将货物运了上来,笑道:“这都是天可汗赐给你的。”  

金春秋向着长安城方向朝拜,高呼道:“谢天可汗。”  

也不知道他朝拜的方向对不对,倒是很恭敬的姿态,刘伯英笑着道:“你做得很好,天可汗当然会赏赐你。”  

金春秋从一车赏赐中见到了不少绸缎,还有几个晶莹剔透的琉璃碗,一件衣裳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从一箱子的绸缎中找到了一件官服,这是大唐朝中三品官吏的官服。  

见他困惑地目光看来,刘伯英解释道:“陛下还不能给你官职,先将官服给你了。”  

金春秋抱着官服一时间竟然哭了。  

刘伯英也明白,金春秋的梦想不是当什么新罗王,而是想要成为唐人,高句丽亡了,百济也亡了。  

他的梦想就只剩下了成为唐人,带着他的功绩在长安城安享富贵。  

可能这人心底里生出过好几次反叛的心思,如果他真的反叛大唐了,他就只能在海外的孤岛上整日吃咸鱼度日了,便再也得不到他的荣华富贵。  

金春秋哭红了眼,好久才平静下来,行礼道:“我失态了。”  

刘伯英继续道:“你还要回那里去吗?”  

金春秋回道:“是的,天可汗封我新罗王,我需要为天可汗做更多的事,为天可汗将事做完。”  

刘伯英又道:“我也想回中原了,但愿你能早些将事做好,我们一起回去。”  

“喏。”  

金春秋再一次坐上了向东而去的船。  

刘伯英站在海岸边送别,眼神阴翳。  

“将军,这个金春秋一旦有反叛之心,一定要将其杀之。”  

“老夫知晓。”刘伯英用海水洗了洗手,沉声道:“先回辽东,安排几个渡海的好手,去倭人的地界探一探。”  

“喏。”  

乾庆七年九月,新罗的海船往来依旧频繁。  

这天,一份关于倭人地界的记述奏疏从辽东离开,正在送往关中。  

直到乾庆七年的十一月,老太公高士廉也过世了,李承乾亲自为舅爷撰写了碑文,追赠太尉,谥号文献,葬昭陵。  

今年年初时,老太爷过世了,今年冬季老太公也过世了。  

雪花飘洒在长安城内,许国公的宅邸内,李承乾刻好了碑文,低声吩咐道:“将舅爷的灵位,送入宗庙。”  

李崇义行礼道:“喏。”  

对皇帝来说这是最沉重的一年,两位对陛下最重要的老人家过世。  

李承乾用手拂过碑文,低声道:“舅爷啊,孙儿知道你早就想入土了,孙儿说到做到,亲自撰写的碑文,还望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