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山下骨(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家不要嫌弃。”  

言罢,李承乾拿起一碗舅爷生平最爱的蜀酒,浇在了碑文上。  

而后转身看向跪在灵位前的舅舅,还有母后跪在灵位前穿戴孝服,父皇坐在门外,沉默不言。  

当风吹过时,父皇发髻中有些许白发落下。  

李承乾在父皇身边坐下。  

李世民道:“照礼制说,你是不该来的。”  

李承乾道:“舅爷生前与儿臣有过约定,儿臣一定要来为舅爷送行,亲手为他撰写碑文。”  

李世民缓缓道:“你现在坐在皇位上,他老人家应该也能含笑了。”  

抬头看见雪花落下,李承乾道:“儿臣想将这里留下来,保持原样。”  

“嗯。”李世民拍了拍他的后背,道:“你还要处置国事,这里的事就交给朕与你母后。”  

李承乾牵着儿子於菟与女儿灵鹊的手,迈步走到宅邸外,在门外还有不少舅爷的亲眷,正在哭泣着,还有的低着头神色肃穆不语。  

众人见到皇帝出来,纷纷让开路行礼。  

李承乾迈着脚步从一个个人眼前走过,径直去了皇宫。  

大雪不住落在身上,李承乾感受着心中的空落落,爷爷走了,舅爷也走了,还记得当初舅爷与爷爷争执的场面。  

同一年,他们都走了。  

一路上,两个孩子也很安静。  

舅爷的身后事由父皇与母后处置,走入皇宫中,小鹊儿握着爹爹粗糙的大手,道:“父皇的手都破皮了。”  

李承乾笑道:“无妨,你们回去吧。”  

小鹊儿与於菟兄妹俩快步回了两仪殿,李承乾看了看自己的右手,这是在给舅爷刻碑文时留下的伤口。  

“陛下,兵部尚书与工部尚书请见。”  

一想到还要应付国事,李承乾道:“朕在兴庆殿见他们。”  

“喏。”  

老人家一个接着一个地离开人世,老师也有七十五高龄了,舅舅的白发也越来越多了。  

好似一朝一夕间,都老了。  

回到兴庆殿内,李承乾坐下来喝了一口热茶。  

“陛下,人到了。”  

李承乾颔首示意他们入殿。  

两位尚书走入兴庆殿,于志宁与徐孝德分别递上奏疏。  

李承乾先打开了兵部的奏疏,这份奏疏是刘伯英派探子在倭人地界看到的,还有一幅画。  

褐色的纸张上,画着一座火山,在火山下是满地的尸骨,尸骨堆积成一片,成了一片十分凄凉的画面,那是金春秋杀的人。  

天知道他在那里究竟杀了多少人,金春秋是在铸造一种京观,各种的骨头堆砌在一起,甚至没过了人的膝盖。  

在奏疏的记录中,言语所记录的景象是一个不像人间的地方,一个个的村落都是空荡荡的,深入海岛千里地不见人影,鸟兽成群,偶有尸体横在路边。  

唯一有人的是一座座的矿山下,活着的人还在搬运着矿石。  

甚至还有新罗人从南面抓来了更多的倭人,让他们挖矿。  

这个金春秋像是失控了,他做出了更惨绝人寰的行为,已快要将那里的人屠尽。  

兵部尚书于志宁站在殿内,没有言语。  

李承乾将奏疏与这幅画点燃,放入一个火盆中将其燃烧。  

杨内侍打开了窗户,让风吹进来,纸张烧得更旺盛了。  

于志宁想不明白陛下这么做是有何深意?  

似乎是在告祭。  

李承乾看着火焰吞噬着奏疏,低声道:“兵部传话给刘伯英,让他命金春秋别留活口,一切事了,再行奏报。”  

于志宁回道:“喏。”  

李承乾拿过工部的奏疏,这是运河漕运的现状。  

徐孝德道:“陛下,如今运河建设的人有两万余人,分布在运河沿岸,自辽东向洛阳的人手有一万三千人,其余人手都在南下通济渠。”  

李承乾翻看着奏疏道:“沿途一共五十个大岸口?”  

“回陛下,还有百余个小岸口,疏通河道,直到如今才停工,来年继续修整,明年夏季就可以完工。”  

这个工事进度比预想的要快,再怎么说这不是征发徭役,朝中是给工钱的。  

两万农夫需要两万人的口粮,相较于贞观年间的战争压力确实也不大。  

这一次主要是在杨广开凿的大运河的基础上,做出修整,让河运通畅。  

自贞观年间建设关中与洛阳至今,已有二十年,关中与洛阳为此沉淀了二十年。  

厚积多年的财富,需要有运输与扩展。  

至此,中原有了两条重要的货物流通渠道,一条是洛阳以东的运河,另一条是关中以西的河西走廊。  

东西两个方向构成了现在这个天下的经济命脉。  

在未来数年间,大唐的人口会迎来爆发式增长,更多的人口就需要更多的就业,就需要更多的生产工具,以及劳作的回报。  

李承乾又道:“运河两岸的漕运建设一定要朝中来控制,御史台加强监管,任何想要招揽漕运民夫抗衡朝中的人,一律拿下。”  

于志宁与徐孝德齐齐行礼。  

李承乾又道:“提高民夫们的待遇,看管好运河流通的秩序,凡有谋私官吏,一律拿下,凡有欺凌民夫者,一律查问。”  

“喏。”  

乾庆初年,在严苛的律法之下,朝中抓了一批又一批的人,皇帝也杀了一批又一批的人。  

早在东征时,人们早就警醒到现在的朝中的变化。  

就连贞观时期与太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