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转变(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许敬宗观察着灰白相间的棉麻布,低声道:“此物制衣如何?”  

上官仪回道:“这半年一直在咸阳县看着织造,妇人说是用来制衣很不错,咸阳县的许多人家都给了不少,入秋之后,等咸阳县的孩子穿着棉麻布织成的新衣出来,各县也就知道了这种新布匹。”  

“殿下是如何打算的?”  

上官仪思量片刻,又回道:“就如许少尹所言,肥皂越来越不好卖了,这种棉布可以成为取代肥皂的支撑产业。”  

任职京兆府少尹的这些年,地方治理多是在经营方面,反倒是缉拿刑捕的事多年没有参与了,这些事多是交给了大理寺与刑部。  

现在狄知逊又去了刑部,许敬宗原本打算借这一次科举多招一些人手。  

“其实太子殿下交代得也不多,弘文馆还有不少事要办,就先行回去了。”  

上官仪说罢离开。  

许敬宗颔首,看着眼前的棉布愣神。  

将手中的棉布放下,回神一看,他诧异道:“嗯?晋王殿下怎么还在这里?”  

“治想要拜许少尹为师。”  

听到晋王又说这句话,许敬宗摇头不语。  

李治道:“治跟在少尹身侧,治能学一些是一些。”  

“殿下随意。”  

“嗯。”  

听晋王殿下还嗯了一声,许敬宗欲言又止,只好放弃不言。  

晋王殿下是太子殿下的弟弟,东宫的皇子公主都是太子殿下养大的。  

教得好也就算了,若教得不好…太子殿下会把老夫丢到西域挖坎儿井的。  

晋王真是年少不懂事,太为难人了。  

李道宗醉醺醺来到京兆府,寻了张凳子便坐下了。  

见府尹回来了,许敬宗道:“府尹若身体不适,今日可不来的。”  

李道宗的眼神还是很清醒,他坐在椅子上,仰着头道:“好个程老匹夫,为了他儿子的亲事,竟敢灌醉老夫。”  

“亲事?”  

李道宗冷哼道:“程咬金至今还未给他家的小子寻到个婆娘,这匹夫竟想让老夫的女儿嫁给他儿子。”  

许敬宗笑道:“近来长安的婚事确实很多。”  

“小子们都长大了,也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从去年冬天太子殿下成婚之后,长安城又接连好几桩婚事。  

温挺带着一卷文书而来,道:“府尹,少尹河西走廊送来的。”  

李道宗拿过文书,瞧了一眼,正色道:“青海丰收了,七十五万石青稞,六十二万石黍米,已送去安西都护府了。”  

唐军要出征了,青海反倒成了粮仓,此番又有百万石粮草送去,战事便能放心。  

李道宗吩咐道:“快将这个消息送去朝中。”  

温挺作揖道:“下官这就去。”  

人又脚步匆匆离开,许敬宗站在一旁低声道:“太子殿下说温挺也要安排去洛阳。”  

李道宗缓缓点头道:“安排人手送他去洛阳。”  

“下官这就安排。”  

如今的关中还在人口的上升期,不论是迁入关中的人口,还是新出生的孩子,人是越来越多了。  

洛阳争取人口的方式更为简单,他们将各地的佃户都收纳到了洛阳,甚至还有很多奴籍,直接在洛阳给予户籍。  

许敬宗一边将关于温挺的卷宗调出来,一边想着现在的关中,潼关,洛阳三地的发展。  

其实京兆府目标也很简单,只要拥有户籍的人越多,上缴来的赋税也就更多。  

说简单也很简单,说累…这些事办起来确实很累。  

温挺带着河西走廊的卷宗也送到了朝中。  

青海丰收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朝野,足可见太子殿下让人在青海屯田的方略多么地有远见。  

本来这一次向西征讨欲谷设,关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现如今所有人都长出一口气,至少这半年内出征西域的将士们不用担心粮草了,关中收获的粮食也可以送入仓中。  

长安城的北面,李承乾与父皇坐在龙首原边上,这里建设着一处宅院,本来是打算今年在这里避暑的。  

不过父皇似乎不喜欢这样的宅院,倒不如继续在太液池避暑。  

现在也不过是来这里走走,远处的田地上还有正在收获粮食的乡民,风吹来的时候还能闻到粮食成熟的香味。  

一捆捆的麦秆被乡民们从田地里抱出来。  

马儿低着头正在咀嚼着草料,将士们牵着的马儿也肥了不少。  

“朕听闻太子妃有身孕了?”  

“嗯。”李承乾跟在父皇一侧低声道:“这些天母后安排了不少人来东宫,照顾苏婉的起居。”  

抬头看向远处,李承乾接着道:“其实不用这么多人手,东宫的人手是够用了。”  

李世民笑道:“你母后这些天很是高兴,你万万不要推辞,近来你母后都愿意与朕一起用饭了。”  

“儿臣明白,自然不会推辞母后的好意。”  

小兕子骑在一头小鹿身上,也跟在后头,她手中拿着一卷书正看着。  

这几头小鹿长得很快,养了两年就已有半人高了。  

见又有人带着西域的战报而来,李承乾就走到一旁,父皇与相随而来的几个老将军交谈着。  

见到李绩大将军正在给马儿喂草料,李承乾上前道:“一段时日不见,英公的气色好了不少。”  

李绩道:“让太子殿下牵挂了,先前末将一直在家中养病。”  

“是在担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