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转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郭孝恪?”  

“末将已与他割袍断义。”  

李承乾道:“梁建方将他救下来了,还有一个叫做裴行俭的将领,当年见过他,那时候他还只是渭南的县令。”  

李绩颔首道:“裴行俭是个好苗子,值得军中栽培。”  

李承乾揣手坐在一旁,见到秦琼大将军与程大将军正在争论着,隐约可以听见他们在争论是否需要增派兵马。  

“末将心中早有所想,他在西域肯定酿成祸事,现在想来…末将预料得不错。”  

“预料?”  

“嗯,此人的品行这般,先前末将就觉得他必定会死在西域。”  

李承乾笑着道:“英公竟还有这般思量。”  

李绩又道:“末将是希望出征的将领都能平安回来。”  

听出了英公话语中的担忧,或许对英公来说,有些时候有些人活到头,不如就死在半道上。  

这句话令人怅然若失,又有些无奈。  

李绩行礼道:“听闻东宫太子妃已有了身孕,末将恭贺太子殿下。”  

李承乾笑着颔首道:“英公是过来人,孤要多与英公学。”  

“听闻太子殿下近来想规划一队人,用于在关外的建设生产?”  

“这是今年春季时做下的规划,目前还在考虑是归在户部门下官吏,还是兵部,或者是吏部。”  

“是新建卫府?”  

“也不算吧,只是生产建设而已,因关外不像关中有郡县治理,就如青海屯田,目前来说管理方式还没想好。”  

身边凑来一头小鹿,李承乾拍着它的脑袋,又道:“要集思广益嘛,不着急,先将各种利弊分析之后再做打算。”  

李绩道:“太子行事还是如当年一样。”  

李承乾又道:“就是辛苦李震了。”  

“震儿的辛苦不足挂齿,太子行事脚踏实地,陛下曾说过关中积蓄多年的经营正是太子的社稷之功。”  

李承乾错愕一笑,道:“原来父皇背地里如此赞誉孤的吗?”  

李绩也是尴尬地笑着。  

大唐帝国还是很年轻的,因此这个帝国是生机勃发的。  

等父皇与众人商谈一番,也打算回去了。  

回宫之后,朝堂听说了契苾何力已拿下多罗斯川,阿史那贺鲁受降。  

李承乾路过兴庆殿的时候,见父皇与秦琼大将军还在商讨关于天山,听着殿内的话语,父皇担心欲谷设会借天山的乌孙古道遁走。  

命阿史那社尔率领轻骑先一步拿下乌孙古道。  

如今天山形势又变了,从唐军开始进攻西域,现在已转变成了唐军围剿欲谷设诸部。  

这一仗最快今年冬天就可以知道结果了。  

料敌于先,提前准备,李承乾脚步稍停片刻就离开了兴庆殿。  

回到东宫,小福坐在箩筐边正在挑选着花椒,她行礼道:“太子殿下。”  

高阳正在忙着一起挑花椒,抬头道:“皇兄。”  

李承乾问道:“今天吃什么?”  

高阳嬉笑道:“今天有牛肉吃。”  

“好。”  

东宫内,苏婉正与宁儿在一起,两人手挽手聊着天。  

李丽质与东阳去国子监了,李慎与李治也出去玩了,东宫又安静了下来。  

闲暇之余,李承乾拿了几个鱼钩,拿了一把胡凳坐下,在一块石头上仔细打磨着。  

科举之后的长安很热闹,科举及第的与落榜的学子都在长安城三三两两地走动。  

禄东赞在一处酒肆喝酒,他知道了唐人在青海屯田得到了百万石粮食的事。  

桑布扎往嘴里灌着闷酒,他低声道:“他们在青海开设崇文馆,让我们吐蕃的牧民学唐人的文字语言。”  

禄东赞默不作声,心情同样也很不好。  

东宫太子想让我活着,眼睁睁看着吐蕃成为大唐的领土,成为大唐的一部分,从青海开始一步步地蚕食吐蕃。  

天可汗是个圣明的皇帝,同时东宫太子又是天可汗最得意的儿子,东宫太子用这种手段来改造青海的牧民。  

甚至还允许青海的牧民去逻些走动,禄东赞没法想象当吐蕃的牧民说着流利的唐人语言,看着唐人书籍,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这就是东宫太子的目标所在。  

“你们说我们落榜了应该去何处?”  

“当然是去崇文馆了。”  

又有人小声道:“听说这一次崇文馆要招收上千人。”  

“我们也去!”  

还有人迟疑道:“我听说还有不少权贵人家在招收夫子,给他们的孩子识文解字,说不定还会许诺前途。”  

“许诺前途有什么好的,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行事,到时候一文钱都拿不到,还给你下套。”  

正是用午饭的时辰,酒肆内很热闹,话语声也越来越杂。  

片刻之后,酒肆内的人越来越多,话语声也更多了。  

长安的一处屋内,这间屋内很昏暗,有五个人坐在这里,这五个年轻人相互不认识,昏暗的屋内甚至看不清各自的脸,只能知道彼此距离并不近,这是让他们过来的主人家这么要求的。  

五个人分别围着圆桌而坐,而且都在彼此的最远距离,位置就是如此刻意摆放的。  

每一把椅子都是固定的,挪不动半分,被固定在了地面上。  

也没见有别人进入屋内,只听屋内传来了话语声。  

说话的正是五人之中坐在最中间的一位,他的话语声听起来年纪并不大。  

“你们都是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