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便桥前(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谢直打马出城!  

身边牛佐、谢勇、小猴子,紧紧攻跟随。  

除此之外,还有张朗将带领的八十余名金吾卫。  

将近百人的队伍,在长安大街上策马狂奔,一路引来长安百姓的纷纷驻足,大家都议论纷纷,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即便如此,这些长期生长在天子脚下的百姓,也能认出金吾卫的装束,还有眼尖的,也认出来被金吾卫牢牢护卫在中间的那位,正是如今蜚声长安城的谢直谢御史,一见是谢三郎带着金吾卫扬鞭策马在长安城中,众人更是心中暗惊。  

谢直却不管这些闲事,一路快马加鞭,出城去了。  

张朗将带领金吾卫随行。你别看他在分析事件、推理案情方面,跟一个大傻子似的,但行军打仗这一块儿,人家可是专业。  

谢直这边刚刚出发,他已经派出两伍金吾卫,共计十人,充当大队人马的斥候,流星一般循环回报。  

也正是因为如此,谢直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前方的具体情况。  

“启禀谢御史,长安咸阳交界处,刘家别院,人走屋空…”  

“启禀谢御史,咸阳县刘家老宅,大量人员开始聚集,皆白衣长发,此时人声鼎沸,恐有不忍言之事发生…”  

“启禀谢御史,京兆刘志诚,出现在刘家老宅,白衣散发,大声疾呼,弥勒降世,煽动百姓揭竿而起!  

目前已往长安汹涌而来!  

目测人数上千,一路之上,还有人员不断汇入队伍!”  

“启禀谢御史,如今可以确定,京兆刘志诚,确实已然犯上作乱,随行人数,已经突破两千。虽有零星人员不断加入,但不见大队人马再次增加,大胆推测,京兆刘志诚这一次犯上作乱,初期人数就是两千人了,还请谢御史早做准备!”  

“启禀谢御史,我等斥候随行刘志诚作乱队伍,侦查出对方武器装备,堪称五花八门,刀、枪等武器并不齐全,还有人手持锄头、钉耙等农具随行,整个队伍之中,更是缺少马匹,仅仅刘志诚以及身边十余名亲信才有马匹乘坐,其余人全是步行…”  

“启禀谢御史,查得京兆妖人刘志成,已率两千余乱民,直奔长安而来,根据斥候探查的结果,他们将通过便桥,直驱长安,请谢御史早做准备…”  

谢直一路前行,不断收到前方斥候带回来的情报,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基本可以确定刘志成“谋反”确凿无误,具体人数,应该在两千以上,装备更是零碎得让人难以置信。  

谢直综合各方面情报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转头对身边的张朗将说到:  

“我倒说是谁?胆敢在大唐西京谋反?  

原来是弥勒教这群脑子不清醒的!  

白衣,散发,这不就是白衣长发会吗?不过是一些弥勒教的余孽死灰复燃而已,却没有想到,竟然还能在长安城外,搞出这样的声势来?  

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  

不等张朗将回话,谢直直接下令。  

“调整前进方向!  

目标,便桥!  

咱们倒是要去亲眼看一看,他弥勒教经过这么长时间隐藏行迹,到底有什么长进!”  

长安城周边水系丰富,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便桥,就横跨在灞水之上,因为桥头正对长安外城的“便门”,故而得名,便桥。  

不多时,众人已经来到便桥左近。  

早有咸阳县的文吏、衙役、狱卒,听了长安城的线报之后,在此等候多时。  

“来者何人?”  

他们一干人等看到谢直率领大队人马策马而来,即便认出了金吾卫的服饰,也不得不开口确认来人的身份。\  

谢直也不废话,勒停战马。  

身边的牛佐上前,直接甩出了御史台的鱼符。  

咸阳众人中,为首之人姓徐,乃是一名文吏,接住鱼符,上下一看,然后恭恭敬敬的双手奉还,随后向谢直叉手一礼。  

“咸阳县兵房主事,徐有三,奉我家县尊之令,率领咸阳县文吏、狱卒、衙役共计三十一人,前来助战!”  

话音刚落,他身后的一众人等,也纷纷叉手躬身,齐声高喊。  

“见过谢御史!”  

谢直高居战马之上,居高临下的看了看这位姓徐的兵房主事,又抬眼看了看他身后的一众人等,最主要的,看了看他们隐隐保护在中间的相关物资,暗自点头,直接开口。  

“咸阳县令何在!?  

咸阳县尉何在!?”  

徐主事恭敬行礼,高声作答。  

“我家县尊如今坐镇咸阳县城,紧闭城门,组织民夫上城值守,坚决不能让乱民冲进咸阳县城!  

我家县尉亲往县中武库,一面调配相关守城人员的武器、物资,一面准备运送部分武器前来支援…  

算算时间,王少府组织好了守城之事以后,也该命人送武器装备过来了…”  

谢直点头。  

县令守土有责,遭遇叛乱的时候,平灭叛乱固然是大功一件,但是真正考核他在叛乱之中作为的标准,却是能不能守卫自身统辖的州县,如今在确定刘志诚谋反的情况下,人家先组织人马守卫县城,乃是题中应有之义,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更何况人家也不是对谢直这边不管不顾,派了徐主事带人前来助战不说,还让咸阳县尉在县武库中,从有限的资源之中挑选武器装备来支援谢直,这已经让谢三郎实在不能再要求人家太多了。  

更何况,最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