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老成谋国(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为什么说李林甫这是给张九龄挖坑呢?  

根子,还是在李老三的身上。  

前文说了,李老三想回长安城了,不仅仅是想念长安宫城之内的宫娥才女…咳咳…长安的温泉…  

除此之外,也是不愿意在洛阳待着了…  

主要的原因,洛阳城的宫城…闹鬼…尤其是冬天…  

这个理由,嗯…真…特么扯淡…  

你说你是天子,那是老天爷的儿子,不说是个神仙吧,起码也算是神仙直系亲属呗…那鬼这种存在,就算不是地府的公务员,也是地府的编外人员,说白了,就是一个临时工而已…你说你俩又不是一个体系的,你怕个屁啊!?  

李老三,不,他还就怕,就是这么倔强。  

事实上,据说去年冬天的时候,李老三就有点害怕了,这些东西属于宫内秘闻,也就传出来一点消息来,具体的内容,谁都不知道…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李老三不愿意在洛阳宫城待着了,尤其是冬天…  

这个消息,李林甫是怎么知道的?  

答案很直接,武惠妃。  

该怎么说就得怎么说,他李林甫之所以能够政事堂,就是因为走通了武惠妃的路子,等他当上了政事堂的相公,一直没有断开和武惠妃的联系,甚至还通过武惠妃的影响力,与天子内廷之中的宦官多有来往。  

现在,李林甫听说了个消息,武惠妃病了。  

这事儿,要是一般人知道了,第一反应就是应该探病,最多送点药,或者寻找个天下名医之类的给送过去,以此来维持双方的关系而已。  

但是,人家李林甫是一般人吗?  

他听说了武惠妃患病的消息,第一时间就跟李老三嫌弃洛阳宫城闹鬼这件事情联系起来了…  

也不知道走通了哪一个内侍的关系,把一句话带到了天子李老三的面前——武惠妃这回得病,之所以一直不好,就是洛阳宫城闹鬼所致,而且惠妃娘娘这次得病,并不是惠妃娘娘招惹了这些脏东西,说句不好听的,这是为了您天子挡了一灾…  

这话传过去,武惠妃听说之后,特别满意,为天子挡灾?这是救驾啊!正所谓计恨不过截粮,功高不过救驾,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获得天子李老三青睐?这可比找个天下名医把她的病治好了合适多了!如果这么说的话,她宁愿这个病一直不好…  

武惠妃算是高兴了,但是李老三可就难受了…  

他本身就嫌弃洛阳宫城闹鬼,现在听说了自己最宠爱的妃子闹病,竟然是为了他挡灾所致,心中愧疚、怜惜之后,不由得产生了一个联想,这恶鬼,现在缠着武惠妃,要是…等她病好了,恶鬼该缠着谁了?人家武惠妃能给他挡一回,挡两回…难道还能回回都挡住吗?他可是记得,洛阳宫城主要是冬天闹鬼,现在这刚八月份,秋天,恶鬼就怎么厉害了,等到冬天,这还了得!?等到那时候,万一武惠妃挡不住了,怎么办?不行,赶紧撤!  

当然了,堂堂天子,自然不会把自己内心的这种恐惧说出来…  

但是,他不说,也有人知道啊…  

李林甫啊!  

这种话就是他想出来的,他还能不知道吗?  

他为啥要传了这句话过去,就是奔着坑张九龄呢。  

为啥?  

这里面的思索就多了。  

一来,了解武惠妃,知道她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肯定会配合这句话。  

二来,了解李老三,知道他听到这句话,肯定会信以为真。  

三来,了解张九龄,知道人家之所以成为大唐首相,能够死死压在他的头上,就是因为人家张九龄一心为公。  

然后,只要他在八月份提出回归长安的提议,张九龄肯定会反对。  

就算他张九龄知道了自己在其中的种种算计,他也必定阻拦李老三,因为他不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天子仪仗践踏农田,在这种秋收在即的时候!  

这是阳谋!  

李林甫都已经计划好了,前几天那次提出来,就是为了让张九龄反对的,今天再提出来,还是让张九龄反对的,正所谓可一可二,不可再三再四,李林甫准备在八月中秋节前一天再提一回,估计张九龄就还得反对。  

这就好办了。  

李林甫准备在那之后,找个机会向天子李老三进言。  

话都想好了,。  

天下之大,都是天子的,何处不可去?  

朝堂臣工,都是帮着天子治理朝堂的,焉能限制天子行止!?  

有了这两句话垫底,就算不能直接拿下张九龄这个大唐首相,也能在天子李老三的心里埋下一根刺!  

再来这么几回,他就不信了,还不能即便李老三再信任张九龄,也不能在朝堂之上就放这么一位爷管着自己!  

今天就是李林甫要为张九龄挖坑的第二次,在众人都把目光投向张九龄的时候,李林甫也看过去,目光中,满是奸计得逞的得意,然后,他就看到…  

张九龄,点了点头!  

嗯…他还是拒绝…不对!  

点头!?  

他同意了!?  

张九龄同意了!?  

张九龄同意李老三回归长安!?  

这怎么可能!?  

李林甫顿时目瞪口呆。  

不仅仅是他,其他人也一个个呆若木鸡的,三天前提这件事情,您还横巴拉竖挡的,怎么今天就改主意了?您老人家可是大唐首相啊,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都代表了朝廷,现在这情况,说是朝令夕改可能有点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