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开创风格(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主持人站在舞台上,说道:“我不知道电视机前,有多少人是在等着他的歌曲,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期待他的歌曲。我想,肯定会很多。接下来要出场的歌手,在我们节目,一共出场过两次,第一次没能拿到前三名,他便说下一次来,一定要拿第一名。”  

另一位主持人道:“半年之后,他来了,带着一首全新的歌曲来了,压轴出场。这一次,他拿到了当场第一名,不仅如此,他还拿了去年全年的第一名,为乐坛打开了新的时代。如今,他主动要求压轴出场,并且还有一个小要求,希望在场的所有人,在听他演唱的时候,不要发出太大的声响,影响周围的人欣赏他这首歌。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有请洪泽,为我们带来他的新歌,《东风破》!”  

观众鼓掌,无比期待洪泽的表演。  

洪泽上次的表演,带来了恢弘的《龙拳》,不管是从歌曲的角度,还是从舞台表现的角度,都无可挑剔,都是当之无愧的2008年第一名。  

随着掌声落下,舞台上的灯光消隐。  

跟着,舞台上氤氲流转中,一副古色古香的画卷,缓缓铺陈开来。  

舞台上。  

山水屏峰立在那里,一张案几摆放在前,洪泽一袭白色古装,站在那里,挥笔任意。  

灯光在屏峰后边打出来,衬托的洪泽宛如仙人一般。  

音乐流淌,华丽的仿佛流水一样,倾泻而下。  

数位穿着古装的女生,摆着造型,从升降机上来到舞台上,伴着音乐翩迁起舞。  

洪泽写完了一幅字,音乐也来到了该演唱的时候。  

拿起桌上的话筒,洪泽开始演唱。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洪泽柔和的嗓音,唱着最轻柔的歌曲,整首歌都像是舞台展现的那样,是一副古代的画卷,可词却是现代的词。  

屏幕前,音乐圈的不少人都瞪大眼睛。  

特别是几位乐评人。  

这首歌,风格是R&B风格,没有超脱出洪泽所演唱的R&B风格的歌曲,但是怎么就听着跟原来的R&B风格不一样呢?  

哪里不对?  

乐评人严嘉乐虽然跟洪泽吵过架,但还是很赞赏洪泽R&B风格为乐坛带来新风气,所以他在观看洪泽的新歌。  

可这个新歌,怎么都有点不对劲。  

好听,非常好听。  

风格也绝对是R&B风格,可怎么听着这么像是传统风格的歌曲?  

当二胡奏响,严嘉乐突然站起来,他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整首歌,都是传统的五音,不是1234567,是宫商角徵羽!洪泽怎么做到的?西方乐器和东方乐器合二为一,歌词却是R&B风格的歌词,现代歌词,却有古装的意思,漂亮啊,太漂亮了!这就是洪泽探索出来的?这简直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可怕,真是太可怕了!天才,实在太天才了!”  

严嘉乐自言自语,然后立即转头想拿电脑写乐评,可一看电视里面,洪泽还在演唱,只能先停一下,听完洪泽这首歌再说。  

不光是严嘉乐,其他乐评人,包括一些音乐系的学生,也纷纷意识到了洪泽这首歌哪里不对劲,这种明明唱着现代词,却给人以古代唯美画卷的感觉,实在令人惊奇。  

洪泽带来的新的音乐,简直是开创了新的音乐风格。  

这跟R&B不一样,谁都听出来了这一首《东风破》脱胎于R&B,但很不一样。  

古风古曲,新词新唱。  

一首歌唱完。  

全场才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不是那种很炸场的音乐,但却是很好听的音乐。  

今天晚上的演出,炸场的有,温柔的情歌也有,好听的也有,洪泽这首歌猛一看不是很吸睛那种,可却是很容易让人记住的那一首。  

当天表演完毕,在投票上,洪泽的《东风破》成功获得第一名,但优势却很微弱,跟去年《龙拳》一出天下无敌的情况,完全不同。  

光是今天的这场演出,就有七首歌是R&B风的歌曲。  

拿了第一之后,博客上以及各种论坛上,出现了各种关于这首歌的乐评。  

严嘉乐写的最多。  

标题:他开创了风格内容:虽然不想承认,但不得不说,洪泽今天的这首歌,绝对开创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命名它,或许如洪泽专辑名字那样,称呼它为中国风?  

说回这首《东风破》,洪泽绝对是一个很天才的人。  

或许普通的听众没有发现,洪泽这首歌曲,作曲用的是传统的作曲,何谓之传统?中国古代的乐曲,只有宫商角徵羽,跟现在的1234567是不一样的,洪泽这首歌,用的就是宫商角徵羽。  

大家听这首歌的时候,会觉得像是一首中国的歌曲,是纯粹的中国风味的歌曲,不光是舞台的演出,而是乐曲给人的感受,以及歌词给人的感受。  

此前,洪泽的《龙拳》,在西方乐曲中,加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