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逡巡畏义,非常之谋(4/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押到店堂中央”  

“屯官吓得跟死了七天似的脸色惨白,打着哆嗦求饶,说不敢再来逼租。”  

宋之荣说得兴起,腾然起身,在院坝里复现起来。  

“我们当场就烧了租册,俺还威风了一回…”  

他一脚踩在门槛上,一手按住膝盖,一手双指并拢指着何心隐,身子前倾,豪气十足:“再来就要你狗命!”  

何心隐被眼前的落魄佃户指着,不由怔怔出神。  

一路巡田走下来。  

带给他的冲击,甚至比开坛讲学十数年还大。  

大户敲骨吸髓。  

官府助纣为虐赤民遭遇悲惨。  

间或意气人物怒而抗争。  

这是何等波澜壮阔的史诗!  

何心隐不是没有踏足过民间,但他起点太高了,往来之辈,不是蓝道行这种活神仙,就是耿定向这种达官,哪怕创办四门会以来,也都是显贵士人,几乎没见过泥地里的赤民。  

口口声声喊着赤民,还是首次以这种视角真真切切感受一遍。  

无怪乎皇帝看不起自己,以前的四门会,确实差得太远了。  

自己喊着口号,从来没有真切想过从实际出发,改变这一切——用道理学来说,是缺乏“实际”的心学家。  

怎么改变赤民的困苦,这是千年以降的难题。  

但,他既然志愿成圣,凭什么不能由他想出来呢?  

何心隐失神地复盘着自己的一切所见所闻。  

盼望明君治世?  

何心隐摇了摇头。  

这想法被皇帝骂的狗血淋头,几月冥思苦想后,他已经彻底看透了。  

这不是皇帝贤明不贤明的问题。  

哪怕明君在世,同样少不得百姓被欺压。  

借用皇帝的话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构性矛盾,难道昏君就喜欢被贪腐动摇统治了?无可奈何而已。  

自上而下的路,是皇帝需要想的问题。  

自己深受赤民信赖,自然应该想点自下而上的路径。  

均田地?  

何心隐很快又否决了这个想法。  

田亩也会随着财产流动,以各种形式再度集中,数朝均地后都是这样的皆苦,徒劳的无用功罢了。  

甚至看得更远的话。  

地主能够盘剥百姓,是因为作为沟通国库与农民的桥梁,或包揽诉讼,或在田赋、劳役中上下其手。  

消灭地主容易,但没了地主,也有会别的形式——没了地主剥削,还有官吏多吃多占。  

除非中枢收税能精确到个人头上,否则这座桥梁,就会永远横亘在天地间。  

如之奈何?  

何心隐恍惚想着事情,不知不觉起身往外走。  

门外等候的弟子门生一拥而上。  

“先生。”  

“老师。”  

“夫山公!”  

何心隐这才回过神来,赫然发现自己已经走了出来。  

他转身朝佃户的方向作了一揖,以表告辞。  

一群学生门人有样学样,跟着作揖——这当然是装模作样,但“礼下庶人”,是何心隐如今秉持的教条。  

这时一名学生上前一步:“先生,方才南京太仆寺卿李辅,韩焕、左光霁等诸生,先后遣人来寻先生。”  

何心隐年过六旬,背脊仍如青竹般挺直,闻言也不觉惊讶:“又是想指责我抹黑圣人世家?”  

自从刊载书册以来,上门辩论也好,呵斥也罢,反正各种人物络绎不绝。  

那学生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有的诸生不曾说明来意。”  

“倒是李辅,明说先生细数孔家罪行少有大漏,但不利于儒门团结,想约见先生辩论一番。”  

何心隐叹了一口气。  

孔家简直就是个马蜂窝,某些士人比孔府的农奴还有奴才相。  

只是实话实说,揭露孔家的罪行而已,彼辈无视了他对孔圣本人的肯定,对着他就是一顿喊打喊杀。  

果然,天下间,就数这种不念儒经的儒生最多!  

“推了吧,我明日要去曲阜县,况且还有些事情需要细想。”  

一干门人面面相觑。  

“先生,现在曲阜有些乱,沈部堂方才遣人来,让您先别过去。”  

有学生开口阻拦。  

何心隐一怔:“出了什么事?”  

学生们小心翼翼:“说是为抗拒清丈,赤民百姓,正在游行示威。”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