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鏖战(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倒也不无道理,敌军的确有可能故意夸大声势。”

关羽寻思片刻,沉声说道:“扬州军的后续部队到底几何,文聘军如今情势如何,给你两天时间,不惜一切代价,务必探查清楚!”

“喏!”

校尉双手抱拳,低着头,退出堂外,转身自去。

“诸位,”关羽又顾盼左右道:“咱们本来预计奔袭江陵的贼军至多会有五六千人,而现在如今却有可能会近万,这样的情况下,城内守卒不过三千,兵力已然处在了绝对的劣势。”

“将军所言甚是,如果贼寇不顾伤亡,豁出去猛攻猛打,郭太守未必能坚守住。”

“不错,那你们认为江陵可支持几日?”

另一个将官出列说道:“据友军哨骑所言,郭太守在城西部下一处营垒,与津乡城互成掎角之势。若扬州军总数在数千人马,当可应付;可若扬州军在万人以上,定难遮拦。”

“以末将料来,既然今日甘宁部的先锋已猛攻了西营半日,那么在接下来的攻城之前,敌军肯定还会继续向取西营,以断江陵一臂。”

“这样的情况下,敌我兵力颇为悬殊,两城孤悬在外已然失去了牵制敌人的作用,并且断难守住营寨”

黄晔一脸无语,刚要说话,这时一个哨骑跑来急道:“太守,西城墙那边应付得非常吃力,纪都尉那边来报,士卒的伤亡极大,至今已阵亡四百余人,按照这个速度下去,到不了后天,预备队就得上了!”

不仅如此,连嗓子都哑了。

他本来保养甚好,虽已年约五旬,一部垂髯犹自黑亮,不带半根白色,再加上容貌端正相,配上他稳重的气度,端得威仪进止。

郭永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只能一边痛骂贼子残暴一边下令,让守军即便面对同乡也不能停下箭矢和落尸,自惨叫和哀号声中,无数尸体渐积渐高,掉入水中,以十分缓慢的速度开始填充着护城河。

较之西城墙,东城墙倒是相对安静。

得知噩耗之下,郭永心急如焚,当即召集众人商议:“外城已失,咱们可用来阻挡敌人的便只有城池了,当此之时,若想坚持到襄阳援军的到来,我认为上策唯有一条。”

若把城墙的火光比作一条长方形的火蛇,那么城外十里处,扬州军的篝火连接夜幕和雨幕,几欲把阴云冲散,便就仿佛一条蜿蜒不绝的火龙。这会儿可以分明看得清楚,这一条火龙正在四处分散

有往城西营垒去的,有往城东津乡外城去的,也有稳处中央不动的,是为中军,伴随火龙的分散,还有一阵阵的鼓声、号角,透过雨幕,遥遥传入城上。

断戈、残刀、折箭,放眼尽是残肢断臂,散落战场,越发加剧了场面上的惨烈。

最先兵临城下的“吴牛部”也不知是不是忌惮关羽之故,相比甘宁部攻势并不算猛烈,只是远远地在城外七八里处布置了三四千的部队,每隔半个时辰、或者一个时辰,会把投石车等物拉出来,放上一阵。间或也会遣派出千许人摇旗呐喊,虚虚地攻上一阵便就退了。

向来干净、整洁的着装,如今也和他的发髻、胡须一样,变得凌乱不堪,走起路来,脚步浮动,要不是强打精神,怕随时都有可能会栽倒。因为连日在城头上冒雨督战,披在铠甲外的袍子上又是泥水、又是血迹,远在四五步外,便就能闻到一股既馊又臭的味道。

好事是探马终于探明白了,敌军的第三支渡江而来的兵马总数并不算多,其实只有一千人马,这让城中所有人大大的松了口气。

众人纷纷问道:“太守所言是为何策?”

郭永还好,他本就是武将出身,尽可熬得住,黄晔却是不然。

尤其是听说徐方部似也率军北上的情况下,思及军师徐庶之言,关羽犹豫再三,还是不愿放弃这等良机!

正如关羽所言,听到敌军又有新援渡江之时,郭永便起了召唤外城守卒入城的心思,不过还是有些犹豫。

结果这一犹豫,便坏了大事!

至于坏消息呢,却是在兵力不足,孤军深入的情况下,郭永又十分明智做出了“守城先守野”的决断,让王政的军队再一次露出了他们的原本面目。

什么?

众人闻言纷纷失色,城中如今守卒本就不多了,还要继续分兵主动出击?

连黄晔也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忍不住道:“太守还请三思,这等情况下,若再给予敌人逐个击破的机会,恐怕江陵危矣。”

一方面是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了,另一方面素来养尊处优,从来没有亲自上过战场,眼见敌军攻势如此猛烈,城池随时会破,当真是时时刻刻担惊受怕,短短数日间就憔悴的不成人样。

没人想到便在这个时候,离城五十里外,数日没有动作的“吴牛部”突然暴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当日夜里对津乡城发动了一次猛攻,竟是一战而定,津乡城陷不说,县尉郝纪亦为敌军一位蒙面将官阵斩。

关键时刻,郭永甚有决断,他十分明白临战之时,有杀错,无放过的道理,二话不说便寻个借口,将城中的士族豪强全都拿下,屠刀虽未举起,却都悉数软禁。

“贼军也知道,襄阳肯定不会坐视不救,咱们苦守待援,但他们却是想在我军援军到来前就先把江陵攻破。如此一来,又怎会不猛攻不止?”

“哨骑出城已有三日了吧?”他问郭永道。

“当此时也,不可完全固守,”郭永沉声道:“需要连续不断地遣派人马主动出城扰敌。”

“但毕竟贼人军马太多,且其中的援军中当有不少徐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