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太史慈的回信(祝书友们节日快乐)(2/3)
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分别是犯了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以及三代以内有从商经历的人(张晏注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也”)
古人认为这七种人重利轻生,战斗力很强,可以当兵,甚至可以成为强兵,但是不能去做军官,尤其是太大的军官。
王政的这个“良家子”自然不是这个标准,他要求的只有四个,一是从军五年以上,二是都伯以下官职,三是不能当过逃兵。
为何?
便是这一场朝会,将会打乱了几大诸侯的原本部署,掀起引动整个天下的狂潮。
想清此节后,沮授突然回首看了那处府邸,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在此之前,他已和徐州军有过多次接触,不过双方都是各怀鬼胎,听了郭嘉的分析后,王政并没有觉得沮授是那种很容易策反的人,让手下继续跟他保持联系,不过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的态度。
在沮授看来,当今的天下形势,已不再是之前的群雄逐鹿,而是演化成两超多强的局面,这样的情况下,曹操根本不是袁绍最强的敌人,先弱后强没有问题,但是怎么打却是很关键的,若是还来一个惨胜,那就不仅仅弊大于利,甚至是鹬蚌相争,让王政成了得利的渔翁,那是万万不行的。
不过邺城距离徐州毕竟太远了,不仅奔命司和糜家在这里的势力不大,鲁肃也是人生地不熟的,再是关心,再有能力,也始终无法得到朝堂上的第一手情报。
便在当夜,沮府大摆筵席,除了远在临淄的郭图之外,另外几大谋士悉数到场。
关注刺杀案结果的,自然不止沮授一人,如鲁肃去而复返,也正是为了此案。
一个简洁的开头后,王政面对着台下数百人露出了亲切的笑容:“本将知道,很多弟兄被通知来上军校时,心中是带有疑虑的。但本将想告诉你们的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对你们的重视,希望你们未来都能走上更高处,看看更为波澜的风景。”
然而当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在一群甲士的簇拥中出现在校场时,场上立刻轰动了。
不过第二日的开学典礼,便彻底扭转了他们的认知。
其一,似乎逄纪也在暗中做了手脚,似乎想把这盆脏水泼到王政和徐州军的头上?
而沮授其实并不赞同,因为此时的袁绍不仅和官渡之战前夕一样,面临着“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的问题,甚至南方还有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
且鲁肃虽然没有明言,但沮授何等聪明,难道看不出如果袁绍真的采纳了这条计策,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吗?
也正是因此,对方还能按捺住心中的仇恨,提出这样一条计策,那是很难得的。
这是扬州的第一所军校,与徐州的几座军校以天军将官为主不同,寿春军校的学员基本都是之前扬州降军的中低级军官,学习的模式也非按部就班,而是速成为主。
结果这一次和鲁肃的会面,却让沮授对王政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王政哦不,是王州牧真的来了!
所有人都动容了,心也变得热切起来,州牧都亲自出席了,可见其之重视,还敢说这学院只是一个为了变相降职、给徐州人腾出位置的地方?
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家不过刚有腹案,却从王政的手下鲁肃口中得知了一个近乎一模一样的战略方案
直到从府邸出来时,沮授依旧还是有些难以置信。
如今袁绍虽未对外公布,但沮授此时却已能猜的出来,自家主公很大可能会在年内兴兵讨伐曹操,夺取兖州,关内的地盘,将献帝这张王牌抢到自家手里。
而沮授呢,根本没有背主的打算,甚至更视王政为袁绍的第一劲敌,其实是抱有很大敌意的,之所以虚以为蛇,是想着多了解一些徐州军的情报罢了,只是当发现王政的手下口风都很紧,几次三番没有多大收获之后,原本想要放弃了。
但凡能够入选的,第一要求不是表现,而是必须是“良家子”。
三日后,逄纪上书,称刺杀案已调查清楚,袁绍当即宣布病愈,并通传群臣在次日恢复朝会,准备在百官面前讨论接下来如何对幕后主使兴师问罪。
袁曹真要对峙一年半载,两方固然是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鼎足江东的王政岂不更是如此?
乱世之前,东汉军队内的升迁原本就有一个隐形要求,即从都伯开始,升迁不仅要看军功,还一定要是良家子,即不在七科谪内。
和王政一样,从行刺案发生的第一时间,沮授便将曹操列为最大的嫌疑对象,不过此事一直是逄纪在负责,他二人关系不算和睦,便一直没有过问,如今看来,却是必须插手了。
虽说是速成,但时间也不会太短,这些学员入学期间职务将会暂时由副手或下属兼任,兵饷也会扣除部分,一直到持续三月并且通过考核,才能恢复原职务。
只不过田丰更多是因为王政的势力,地盘,兵马,而沮授却完全是觉得单是王政本人,已足够作为袁绍的心腹大患了!
既然如此,那还先打什么曹操?
若要兴兵,必伐徐州!
若要动武,必打王政!
不过这个决断,单是他沮授有没用啊,得要袁绍有才行,所以接下来,返回府邸的一路上,沮授都在心中反复思索着如何劝服袁绍。
接下来的几日里,沮授明显加大了对间军司的关注力度,结果让他很有些惊讶。
但这个猜测并没有多少人相信,徐州军那是
古人认为这七种人重利轻生,战斗力很强,可以当兵,甚至可以成为强兵,但是不能去做军官,尤其是太大的军官。
王政的这个“良家子”自然不是这个标准,他要求的只有四个,一是从军五年以上,二是都伯以下官职,三是不能当过逃兵。
为何?
便是这一场朝会,将会打乱了几大诸侯的原本部署,掀起引动整个天下的狂潮。
想清此节后,沮授突然回首看了那处府邸,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在此之前,他已和徐州军有过多次接触,不过双方都是各怀鬼胎,听了郭嘉的分析后,王政并没有觉得沮授是那种很容易策反的人,让手下继续跟他保持联系,不过是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的态度。
在沮授看来,当今的天下形势,已不再是之前的群雄逐鹿,而是演化成两超多强的局面,这样的情况下,曹操根本不是袁绍最强的敌人,先弱后强没有问题,但是怎么打却是很关键的,若是还来一个惨胜,那就不仅仅弊大于利,甚至是鹬蚌相争,让王政成了得利的渔翁,那是万万不行的。
不过邺城距离徐州毕竟太远了,不仅奔命司和糜家在这里的势力不大,鲁肃也是人生地不熟的,再是关心,再有能力,也始终无法得到朝堂上的第一手情报。
便在当夜,沮府大摆筵席,除了远在临淄的郭图之外,另外几大谋士悉数到场。
关注刺杀案结果的,自然不止沮授一人,如鲁肃去而复返,也正是为了此案。
一个简洁的开头后,王政面对着台下数百人露出了亲切的笑容:“本将知道,很多弟兄被通知来上军校时,心中是带有疑虑的。但本将想告诉你们的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对你们的重视,希望你们未来都能走上更高处,看看更为波澜的风景。”
然而当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在一群甲士的簇拥中出现在校场时,场上立刻轰动了。
不过第二日的开学典礼,便彻底扭转了他们的认知。
其一,似乎逄纪也在暗中做了手脚,似乎想把这盆脏水泼到王政和徐州军的头上?
而沮授其实并不赞同,因为此时的袁绍不仅和官渡之战前夕一样,面临着“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的问题,甚至南方还有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
且鲁肃虽然没有明言,但沮授何等聪明,难道看不出如果袁绍真的采纳了这条计策,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吗?
也正是因此,对方还能按捺住心中的仇恨,提出这样一条计策,那是很难得的。
这是扬州的第一所军校,与徐州的几座军校以天军将官为主不同,寿春军校的学员基本都是之前扬州降军的中低级军官,学习的模式也非按部就班,而是速成为主。
结果这一次和鲁肃的会面,却让沮授对王政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王政哦不,是王州牧真的来了!
所有人都动容了,心也变得热切起来,州牧都亲自出席了,可见其之重视,还敢说这学院只是一个为了变相降职、给徐州人腾出位置的地方?
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家不过刚有腹案,却从王政的手下鲁肃口中得知了一个近乎一模一样的战略方案
直到从府邸出来时,沮授依旧还是有些难以置信。
如今袁绍虽未对外公布,但沮授此时却已能猜的出来,自家主公很大可能会在年内兴兵讨伐曹操,夺取兖州,关内的地盘,将献帝这张王牌抢到自家手里。
而沮授呢,根本没有背主的打算,甚至更视王政为袁绍的第一劲敌,其实是抱有很大敌意的,之所以虚以为蛇,是想着多了解一些徐州军的情报罢了,只是当发现王政的手下口风都很紧,几次三番没有多大收获之后,原本想要放弃了。
但凡能够入选的,第一要求不是表现,而是必须是“良家子”。
三日后,逄纪上书,称刺杀案已调查清楚,袁绍当即宣布病愈,并通传群臣在次日恢复朝会,准备在百官面前讨论接下来如何对幕后主使兴师问罪。
袁曹真要对峙一年半载,两方固然是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鼎足江东的王政岂不更是如此?
乱世之前,东汉军队内的升迁原本就有一个隐形要求,即从都伯开始,升迁不仅要看军功,还一定要是良家子,即不在七科谪内。
和王政一样,从行刺案发生的第一时间,沮授便将曹操列为最大的嫌疑对象,不过此事一直是逄纪在负责,他二人关系不算和睦,便一直没有过问,如今看来,却是必须插手了。
虽说是速成,但时间也不会太短,这些学员入学期间职务将会暂时由副手或下属兼任,兵饷也会扣除部分,一直到持续三月并且通过考核,才能恢复原职务。
只不过田丰更多是因为王政的势力,地盘,兵马,而沮授却完全是觉得单是王政本人,已足够作为袁绍的心腹大患了!
既然如此,那还先打什么曹操?
若要兴兵,必伐徐州!
若要动武,必打王政!
不过这个决断,单是他沮授有没用啊,得要袁绍有才行,所以接下来,返回府邸的一路上,沮授都在心中反复思索着如何劝服袁绍。
接下来的几日里,沮授明显加大了对间军司的关注力度,结果让他很有些惊讶。
但这个猜测并没有多少人相信,徐州军那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