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1章,死局(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兵旅团人数多呢。  

关键是没有重武器。将敌我双方的差距拉近了。  

国军目前差的就是重武器。  

如果日寇出动75毫米或者105毫米火炮,国军很难阻挡。  

尤其是那些射程高达18公里的105毫米重加农炮,在地面上,基本上就是无敌的存在。  

放眼当时全世界,18公里的射程,也是同等级火炮中最远的。  

很不幸的是,北面南下的日寇三个师团,装备的全部都是这种105毫米重加农炮。  

三个重炮兵联队,完好无缺。都是三十六门满编。  

另外,在济南,还有一个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拥有三十六门150毫米榴弹炮。  

此外,空指部地图还显示,在平津地区,以及淞沪地区,日寇还有大量重武器。  

如果要计算重武器的话,日寇优势太恐怖了。  

目前整个国军战斗序列,剩下的75毫米山炮,可能还不到一百门。  

本来装备的就不多,经过淞沪会战和金陵会战的损耗,所剩无几。  

要命的是,没办法补充。  

损坏一门,就是少一门。  

除非是苏联人的援助武器清单里面有。  

但是日寇那边,至少有一千门以上。是国军十倍以上。  

105毫米…  

日寇至少有七百门以上。  

150毫米…  

日寇至少有两百门以上。  

和国军的比例就不说了。因为根本无法计算。  

如果不是之前缴获了日寇二十八门榴弹炮,分母根本就是零啊!无法计算倍数。  

直到目前,150毫米榴弹炮的分母,依然是零。  

更要命的是,日寇还可以源源不断的制造火炮。补充前线损失。  

此外,日寇还能源源不断的制造坦克…  

那些九七式中型坦克,在华夏战场,还是能横冲直撞的。  

在遇到谢馒头之前,日寇坦克几乎没有对手。  

苏联人援助的T26之类的,事实上是打不过。  

等到T34出来,苏联人又停止援助了。最终就是死局。  

至于海军力量…  

相对于华夏来说,日寇海军马鹿,完全是天顶星人级别的存在好吗…  

所以…  

敌强我弱。  

差距极大。  

在这种极大的优势面前,徐州和武汉,都是守不住的。  

日寇最多付出的代价多一点…  

其实就是多死一点人。  

前期,日寇又不缺人。  

有点烦躁。  

系统不给力啊!  

不是我张庸不行。是系统拉胯。  

连75毫米野战炮都无法提供。要来有什么用?隔壁都出歼六了…  

怨念归怨念。很快心情回复。  

如果没有系统,自己连做炮灰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这样,偶尔能够提供一些轻武器,还有大量的弹药,你还想咋的。  

想办法让日寇死更多的人才是正经。  

最好是在抗战胜利之前,就让日寇流尽所有的血。  

让日寇在抗美援朝的时候,也没重新崛起的机会。  

战车工厂建设进度1  

作战实验室开始建设信息一闪而逝。  

张庸:???  

等等!  

作战实验室?  

这好像是新项目哦!之前没有的。  

什么意思?  

系统准备上马大威力武器了?  

好,好,好!  

但愿快一点。  

不要等到1945年才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抖擞精神。  

继续前进。  

前面应该还有更多日寇骑兵。  

一个日寇骑兵大队,往往是五百人左右。  

一个日寇骑兵联队,下辖三个骑兵大队,大约是15002000人。  

坦白说,人数不是很多。  

但是,他张庸来者不拒。  

杀一个日寇也是杀。杀一百个也是杀。  

只要是日寇。无论数量多少,他都可以杀得非常愉快的。  

继续前进。夜幕逐渐降临。  

夜色苍茫。能见度越来越低。于是停下来过夜。  

那么多的骑兵,在夜间活动,还是有危险的。有时候,人数太多,行动反而没有那么方便。  

大规模的战斗行动,还是要在白天进行。反正没有空中威胁。  

折腾了一天,张庸也需要休息休息。  

宿营地在汶上县。  

这里刚刚被日寇蹂躏过,情况很糟糕。  

街道上,城墙上,郊区外,到处都是被日寇屠杀的青壮年尸体。  

请...您....收藏_(六\\\九\\\书\\\吧!)  

果然,手无寸铁的青壮年,在战争时期,就是危险品。  

不是对别人有危险。而是很容易惹来杀身之祸。  

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你是青壮年,就注定了会被敌人绞杀。  

派人进入城内了解情况。  

很糟糕。  

日寇骑兵大部队曾经来过。攻陷了县城。  

不但屠杀了一部分青壮年以示威胁,还抓走了很多的青壮年和年轻妇女。  

“有多少人?”  

“壮丁有一千多人。青年妇女也有五六百人。”  

“禽兽!”  

张庸皱眉。  

玛德。今晚又不能休息了。  

那么多的壮丁和青年妇女被抓走,必须连夜出发去解救。  

拖延一个小时,都有可能惨不忍睹。  

和何柱国商量。  

连夜出发。  

继续向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