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结百年好(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接到这道恩旨的时候,侯胜北有被陈顼摆了一道的感觉。  

虽说他效忠之时,曾经请求陈顼允诺一事,当时这位陛下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如今还没等自己开口,主动就降旨追封、赐婚,这算怎么回事?  

侯胜北可以想象,身处深宫之中的陈顼开怀大笑的样子:“怎么样?朕不用卿开口,都替卿考虑到了吧?”  

不过这道恩旨确实抓住了他心中所想,也只有谢恩接受至尊的一番好意了。  

侯安都的开国公和封邑虽然没有完全恢复,能够追封县侯也是相当的有诚意。  

何况比起封爵本身,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平反。  

侯夫人对此喜出望外,泪流满面地向侯安都的灵位祷告,烧了好几炷香。  

嗣爵,就是至少能够再传一代。  

五百户,代表着一年数万石的粮食,数万尺绢布的租调收入,只要爵位在,生活不会有任何问题。(注1)  

萧妙淽得封县主,这通常是亲王之女的封号,和她原来的公主身份自然不能相比,但是也高贵非同一般。  

更何况封在萧氏起源的兰陵,意味着给了萧妙淽的身份一个背书。  

关于嗣爵的问题,侯家起了小小的争议。  

陈顼无疑是让侯胜北继承陈集县侯之位,但是侯胜北并不这么想。  

他打算由四弟,庶出的侯亶来嗣爵。  

庶母很是眼馋这个爵位,不过即便侯胜北这么表示,此前侯秘也表态说不要本朝官爵,她仍然不敢有非分之想。  

全家人知道这一切都是侯胜北凭着去往北周卧底、争龙夺位、战场搏杀,拿性命换来的恩赏。  

侯夫人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嫡长子要好端端地放弃承嗣。  

只有萧妙淽,若有所思地看着郎君。  

侯胜北解释道:“凡世家高门,必开枝散叶。如兰陵萧氏,五代之前分为两宗,齐萧和梁萧,各自繁茂。”  

他叹息道:“二弟早夭,三弟无心出仕本朝,侯氏这一辈就我和亶弟二人。”  

“我为军将,沙场立功封侯不难。何不将此爵位让与亶弟,将来花开两朵,各繁一支?”  

“如能一门双侯,有诗书传家,有武力扶持,此为光大门楣之机也。”  

侯胜北的声音变得低沉下来:“退一步来说,万一我兵败身死,也有亶弟可以延续宗支,不至于骤然毁败,跌落谷底。”  

“呸呸呸,说什么呢。”  

侯夫人打断了他:“好端端的喜事,说什么晦气话。”  

她素知萧妙淽见识高远,扭头看去,见萧妙淽也缓缓点头:“好吧,为娘也不懂那许多。反正这都是你挣回来的,就由着你的意思便是。”  

庶母大喜,带着侯亶便要拜谢。  

侯胜北扶住她,让侯亶也起身,正色道:“然则有一点。封邑所出钱粮,除了必要开支,须与我养军。”  

侯亶乖巧地道:“一如大哥所命,我和姨娘也用不了许多,钱粮大哥拿去便是。”  

侯胜北点点头:“如此我便启奏陛下,由亶弟你来承嗣阿父的爵位。”  

正事议毕,就是婚事了。  

众人都看着他。  

侯胜北有点不好意思,还是小长安打破了沉默,天真道:“父亲和母亲终于要成婚了。”  

全家哄堂大笑。  

这句话彷佛解除了尴尬,又彷佛带来更大的尴尬,萧妙淽嗔怪道:“孩子都已经七岁了,还搞出这么一件事,令人好生难堪。”  

侯夫人笑道:“那天由我带着孩子,你安心成婚便是。这几年辛苦委屈你了。”  

侯胜北拉起她手,柔声道:“妙娘,十年前冠礼之时,我便对自己许下承诺。必要明媒正娶,昭告天下,今日幸而得偿所愿。”  

萧妙淽眼中泛起泪花,只是点头。  

接下来的日子,侯家喜气洋洋,忙着操办家主的婚姻大事。  

婚娶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简文帝一脉被屠杀殆尽,陈顼指了黄门侍郎萧允作为女方长辈。  

萧允也是兰陵萧氏出身的世家高门。  

其曾祖萧思话乃是刘宋时的名臣,任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封阳穆公。  

祖父萧惠蒨任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  

父亲萧介为梁朝侍中、都官尚书。  

其弟萧引现任金部侍郎,此前在欧阳纥麾下,侯胜北曾为萧允带去家书,彼此相识。  

侯胜北恳请吏部侍郎袁宪为媒,前往萧家纳采求亲。  

袁宪之妻乃是简文帝之女南沙公主,正适合此任。  

其叔袁敬也是侯胜北前往广州时,帮了不少忙的,彼此渊源颇深。  

双方见面,萧允六旬长者,德高望重,对婚事欣然允诺。  

袁宪奉上采礼,一双大雁,取婚嫁有时,“随阳”有序之意。  

以及询问萧妙淽姓名的书信。  

虽然有些明知故问的意思,当事人却做得十分认真。  

萧允将写有萧妙淽的名字和生辰八字的书札回复给了袁宪。  

这就完成了纳采和问名的两步。  

拿着两人的生辰八字,纳吉占卜得了吉兆,夫妻恩爱,子孙绵长。  

双方互通婚书。  

侯家的婚书写着: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萧家的婚书写着:赤绳早系,珠联璧合,白首永偕,桂馥兰馨。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