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结百年好(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花好月圆,欣燕尔之,谨订此约。  

拿着刻在竹简上的两份婚书,侯胜北好像又回到了十几年前那个少年,笑得合不拢嘴。  

他逗小长安道:“这下父亲和母亲在一起,可有凭证了。”  

“和孩子胡说些什么呢。”  

萧妙淽白了他一眼。  

只见他一会儿看看这根竹简,一会儿看看那根竹简,一副兴奋喜悦的样子,想到当初就是这副赤子模样打动了自己。  

这几年侯胜北历经变故艰辛,转为沧桑成熟,笑容则是少了许多。  

难得再次见到他恢复昔日模样,萧妙淽不由心中一软,柔情万千。  

纳征以玄纁束帛、俪皮。  

婚礼又称昏礼,玄纁两色象征着黄昏,黑色和浅绛色丝帛各一束。俪皮则是一双鹿皮,代表男子掌握射艺,有打猎养家的能力。  

贵族成婚,还要加上玉器作为聘礼。  

周礼云: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亦如此,诸侯以聘女。  

侯胜北此前得了一块千年玉龙凤佩,龙凤和鸣甚是吉祥,正好拿来作为聘礼。  

侯家是岭南豪族,财物之外又讲究“三金”,即金钏、金锭、金帔坠。  

侯夫人拿出了祖传的金饰,将其传给了萧妙淽,承认她长子嫡媳的身份。  

侯胜北与萧妙淽赏玩了一会儿玉佩,取金钏戴到她腕上,金帔坠系到霞帔一端,金锭就只有拿在手上看看了。  

萧妙淽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侯家媳妇,对于民间习俗颇感兴趣。  

侯胜北随口讲解,说到情浓处,免不了唐突佳人,亲昵一番。  

袁宪再去萧家请期,商定结婚日期,挑中了正月的一个黄道吉日。  

前一日萧妙淽先到萧家,等待新郎侯胜北在傧相陪同下,行亲迎之礼。  

傧相本想请萧摩诃,可想到他不善言辞,还是作罢,侯胜北拜托傅縡做了傧相。  

亲迎是六礼的最后一礼,也最热闹的一项。  

较秦汉之时设宴庆贺,多了许多仪式花样,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等事,又有卜地安帐,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庶民,莫不皆然。  

侯胜北骑马陪同婚车,慢悠悠地行到萧家。  

萧妙淽已经打扮停当,一身纯白婚服,手持团扇遮住面容,意为挡煞辟邪。  

佛教中以白色最为高贵,婚服由细纱线织成的百褶丝织物和丝绸织物等多种面料复合而成,显得清新淡雅、返璞归真、安定自然。(注2)  

婚服并无刺绣和金银饰品,只在衣领、袍袖、裙边上加了一些装饰。其中最为特别的装饰是纤髾,由丝绸面料制成,形如一个個下尖上宽的三角,与长裙带结合在一起。  

萧妙淽行走之间,裙带飘然,灵动自如,如同仙女一般。  

侯胜北从未见过她如此装扮,一时贪看傻了眼。还是傅縡推了他一把,才想起要迎接新妇登车。  

萧妙淽款款走来,如同一朵白云出岫,飘进了车厢。  

坐定,即将启程。  

按照障车之礼,侯胜北骑马绕婚车三匝,谓之御轮。  

婚车即将出发,女方家人拦住车,以示不舍之情。  

侯胜北掏出事先准备的银锭钱串,加以收买才得放行。  

-----------------  

婚车行到半途,前方鼓乐喧天,一队盛大仪仗迎面行来,看方向是朝着宫城去。  

侯胜北定睛观看,规格竟然是皇太子娶亲的车舆。  

不问可知,对面婚车中端坐的,就是沈婺华了。  

一个月的黄道吉日就这么几天,黄昏也就是现在这个时段,撞上也很正常。  

道路甚宽,足以两辆婚车交错,无需避让。  

沈婺华同样以扇遮面,露出美好的琼鼻上端和双眼。  

侯胜北无声做了几个口型:”百、年、好、合”  

沈婺华当是看懂了,缓缓点头。  

萧妙淽在身后车中,不知自家夫君和这位姑娘的这番交互,觉得彼此在同一日出嫁,颇为有缘。  

两车错毂之际,两位女子彼此轻轻点头示意。  

长街沐浴夕阳余晖,两辆婚车重合又分开,向着截然相反的方向驶去。  

三十五岁的萧妙淽,十六岁的沈婺华,她们的人生轨迹,应该不会再有交错了。  

萧妙淽到了侯家门口下车,脚不能着地,地面铺上了几块毡席,须脚踏毡席而行。  

毡席以锦绣制成,由下人交替而换,引导新娘来到家宅西南的吉地。  

此称为转席,祝愿新婚夫妻传宗接代,前程似锦。  

侯胜北和萧妙淽在此间行交拜礼,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  

拜堂之后,新婚夫妻入洞房,并坐床沿,萧妙淽抓起一把金钱彩果,撒了出去。  

侯亶、小长安、萧世廉等孩子争相拾取。  

洞房之外则大摆宴席,款待前来贺喜的亲友。  

待众人闹过洞房散去,房中只余侯胜北、萧妙淽二人,气氛一下暧昧起来。  

两人食过共牢肉,饮过合卺酒,意味着荣辱与共、同甘共苦、不分尊卑、相敬如宾。  

见萧妙淽仍然持着团扇,遮住面容不肯放下,侯胜北有些好奇,问道:“妙娘,要怎样才能让为夫一睹尊容?”  

萧妙淽轻笑道:“当郎展示才华,妾身才好见人。”  

侯胜北早有准备,脱口而出道:“亦有佳丽自如神,宜羞宜笑复宜颦。既是金闺新入宠,复是兰房得意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