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沈婺华(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次两人说了不少话,面都快凉了,她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让侯胜北趁热吃,说罢赶忙转身离去了。  

可算有办法了,办完了这事,赶紧回家去。  

侯胜北心情愉悦了许多,吃起那碗干挑面。  

顾名思义,面没有汤水。  

他把细棱形,不宽不粗的面条高高挑拌,让少量的油亮汁水均匀地沾在面条上。  

入口温润,细腻中带点微甘。  

边上摆了几个小巧的食碟,盛着大排、肥肠、猪油渣、荷包蛋等浇头。(注4)  

礼记曰:君子不食圂腴。郑玄还专门做注:说圂就是豢养的猪,腴就是肥肠。  

侯胜北此刻把先贤的教诲抛之脑后:到嘴的肉,好吃就行,管他什么礼法呢。  

我武人一个,又不打算做什么不吃肥肠、坐怀不乱的君子。(^_^)  

可能是事情有了解决办法,这碗面,侯胜北吃得极是香甜。  

次日,面对几本薄薄的籍册,两人犯了新难。  

本来以为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谁知籍册只有姓名、年龄、家庭信息,还是不容易筛选。  

姓名可以伪造,陈姓追溯起源,改为妫甚至胡都有可能。昌可以改成双日、二阳等等。  

而且陈昌完全可以改个不相干的名字,姓名根本不足以作为凭据嘛。  

年龄勉强可供参考。还有,陈昌来的时候,没带家眷,单身一人。  

“要是户籍记录,加上相貌信息就好了。”  

侯胜北如此想道。(^_^)  

几千户的信息,一日也就看完了,筛选出几处条件近似的,还需亲自前往确认。  

几天后,两人站在最后一户人家的门口。  

无一中的。  

沈婺华怕他灰心,柔声鼓励:“吴兴也就十个县,一个一个查过去便是。”  

侯胜北心志坚定,丝毫不觉得沮丧,反而觉得这小姑娘替他人操心过多,只怕以后要吃亏。  

只是一个县耗费十日,运气要是不好,十个县小半年就过去了唉。  

-----------------  

新的一年到来,陈顼正式即位于太极前殿,改元,大赦。  

是为太建元年。  

复太皇太后章氏尊号为皇太后,立妃柳氏为皇后,世子陈叔宝为皇太子。  

次子陈叔陵立为始兴王,奉昭烈王祀。  

三子陈叔英为宣惠将军、东扬州刺史,改封豫章王。  

四子陈叔坚为东中郎将、吴郡太守,改封长沙王。  

东扬州刺史、鄱阳王陈伯山为中领军、中卫将军。  

吴郡太守、晋安王陈伯恭为中护军、安前将军。  

章昭达进号车骑大将军。  

淳于量改为征北大将军。  

黄法氍进号征西大将军。  

吴明彻进号镇南将军。  

沈钦为尚书左仆射。  

王劢为尚书右仆射,领右军将军。  

周弘正迁特进,重领国子祭酒,豫州大中正,加扶。  

沈恪为都督十八州军事,镇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  

陈顼没有丝毫大意,把陈蒨的两个儿子陈伯山、陈伯恭调入中央,东扬州和吴郡掌握在了自家儿子之手。  

至于为什么又起用了王通之弟王劢为尚书右仆射,其中自有奥妙。  

陈顼登基后不久,历时一月有余,侯胜北、沈婺华二人,终于寻到了武康山的脚下。(注5)  

武康山位于莫干山麓,县西十五里,昔日汉代吴王刘濞釆铜于此,有许多矿洞矿坑。  

确实是个隐身的好所在。  

两人说些莫干山乃是干将莫邪铸剑得名的逸事闲话,不过是为了平复兴奋的心情。  

此地据说有一陈姓男子,天嘉元年迁来,各方面都颇为符合条件。  

武康山不过百丈,山下有炼铜滩,取水颇为方便。  

山无坦径,登陟为苦,鼓勇达其巅,满山修篁结绿,古松参天,厥景奇美。(注6)  

山巅有一小庵,庵后有二井,深不见底。  

又有小坎,水盈其中,终年如是。  

石壁间有一碣,刻字曰:汉铜井。  

沈婺华上前轻敲门扉。  

片刻之后,一名男子开门迎出。  

沈婺华回首,确认侯胜北的表情,只见他缓缓点头。  

于是欠身行礼:“吴兴沈君理之女,见过舅父大人。”  

-----------------  

地名对照长城:今长兴县武康:今德清县西武康山:今德清县西北莫干山南,唐天宝六年敕改铜官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