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沈婺华(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出发了。  

侯胜北长叹一声。  

妙娘,看来我回乡的预定,得大幅推迟了啊。  

建康至吴兴郡长城县,四百里路程,快马五、六日的路程,足足走了近二十天。  

两人沿途对话甚少,不过还是有些交流。  

沈婺华身着齐衰,相比最重的斩衰,区别在于缘边部分并不毛糙,缝缉整齐。  

沈君理之父去世,她为祖父丧服,梳丧髻,一根寸许白布从额上交叉绕过,束发成髻,以一尺长的小竹为笄,称为箭笄。  

“侯兄,小妹如此装扮,你是否觉得晦气?”  

侯胜北摇摇头,谁家还没有个红白事呢。  

他身着常服,带了一个孝装女子行路,稍显有异而已。  

不过沈婺华日常端坐于牛车中,又能有多少人知道了。  

至于为什么章要儿会派沈婺华一个少女前来,因为其母会稽穆公主是陈昌胞姐,陈昌乃是她的舅父。(注2)  

而沈婺华据说要许给陈顼的长子陈叔宝,由她出面,两方面都比较放心。  

现在最不放心的,大概就只有一个人。  

“侯兄,你打算如何寻人?”  

侯胜北头疼,阿父就留下一句:主公一脉隐居故里。  

陈霸先的故里吴兴郡下辖十县,东晋即有二万四千户,如今怕不有数万户。  

就算把范围缩小到长城县,那也有二千余户人家,总不见得一家家地敲门询问吧。  

何况陈昌还未必就在长城县。  

侯胜北努力整理思路,很没自信地道:“昌世子若是寻地隐居,想必会找一处风景独好之处,我们不妨从这边找起?”  

沈婺华并无异议,或者说她性格良善,不擅长当面拒绝他人,颔首表示赞同。  

好在沈家是本地大姓,在吴兴保有宅院,无需去客栈居住。  

只是留守的管家老仆看到自家小娘子带着一个陌生年轻男人回来,很是上下打量了一番。(注3)  

侯胜北腰佩长刀,气宇轩昂,一看就不是普通护卫,管家老仆不知道他是什么人物,老老实实地行了个礼。  

沈婺华注意到老仆的眼神有些异样,想要解释又不知从何说起,郁闷地回自己的闺房去了。  

次日,两人开始了寻找陈昌之旅。  

沈婺华从小在此长大,知道本地风景优美之处,由她带路去往各处探访。  

正值腊月,东方梅园寒梅怒放,朱砂、美人、玉蝶、红萼,朵朵盛开,一片十里香雪海。  

银杏长道,金黄色的树叶已经落尽,在地上铺成厚软的地毯。昔日萧宝卷打造金莲,潘玉儿婀娜而行的景象可略知一二,是为步步生莲。  

仙山湖畔,一道长堤贯穿东西,漫步其上,碧水无染,清冽可人,亚赛西湖苏堤。  

两人沿着太湖之滨漫步,云影波光,相映成趣。  

偶有遇到几只鼍龙,侯胜北见其长得凶恶,护在沈婺华之前,拔刀戒备。  

沈婺华却不像普通女子见了蛇虫凶兽一般害怕,说此物并不伤人。  

本地人称其猪婆龙,也就只能扑食些鱼虾青蛙,连鹅鸭都斗不过,还经常被洗衣服的大妈用捣衣杵痛打。  

侯胜北看着此物短短的鳄吻,圆溜溜的小眼睛,忽然觉得它有些蠢萌可怜。  

这几日下来,他其实觉得愚蠢可怜的其实是自己,出的这个主意实在不怎么样。  

风景是观赏了不少,陈昌的下落毫无音信。  

沈婺华没有责怪他,但是无形的压力落在他的肩头,每次二人出行,侯胜北都是心怀愧疚。  

这到底是找人,还是结伴游山玩水?  

转眼年关将近。  

侯胜北开始认真考虑别的办法,能否动用官府之力,还能保持机密。  

否则就凭两个人寻找,如同大海捞针。  

夜灯初上,又是毫无收获的一日。  

他自己都走得脚底板有些生痛,何况沈婺华一个女子?  

刚想到此处,沈婺华端了一碗面过来:“这是小妹家乡的干挑面,侯兄尝一尝吧。这项差事,连累得你年节归不了家,实在是过意不去。”  

侯胜北心说太皇太后和陈顼交代的事情,要你一个小姑娘过意不去做什么。  

嘴上则是说道:“反正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陈昌,你不妨回家过年,待年后再来,我继续在此探访一番。”  

沈婺华听得此言,神情落寞:“家慈和祖父相继过世,我已经五年不知过年是何光景了。家父结庐守墓,我回去也是一个人。”  

侯胜北心生同情,这少女八、九岁就没了母亲,确实可怜。  

听她这话,这数年以来,就没过上几天开心的日子。  

不过听到提及沈君理,一件往事闪过心头。  

侯胜北正要说话,见沈婺华也若有所悟,两人异口同声道:“有了!”  

沈婺华忸怩腼腆,侯胜北让她先说,果然和自己想的一样。  

天嘉元年七月,就在迎接陈昌的几个月后,陈蒨下诏推行土断,清点户籍人口。  

负责此事的,正是时任左民尚书的沈君理。  

侯胜北还曾经陪着阿父,听沈君理前来汇报土断的统计结果。  

陈昌迁回故里,若是当时留下记录,不就可以按图索骥了吗?  

两人找到解法,均感兴奋。侯胜北就要飞马赶回建康,请令调阅籍册。  

沈婺华说不必麻烦,长城县令是她族叔,待明日拿个帖子去拜访,查阅籍册这等小事还是肯帮忙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