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入洪流(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者,在公此箭也。”  

登者得入,余众继进,城栅防线被攻破。  

江陵只剩裸城一座,魏军兵分百路,轰然杀向城池。  

城中军士背负门板,肩扛楯牌,冒着雨点般射来的箭矢防守。  

胡僧祐亲当矢石,尽夜督战,士气高涨,众咸致死,魏军一时不得近前。  

谁知忽而胡僧祐面门中流矢,鲜血从老将的额头汩汩流下,沿着怒目圆睁的眼角,滑过脸颊,有如血泪。  

老将的身子缓缓软倒,手握将剑,俯身于城堞,没了气息。  

胡僧祐阵亡,年六十三。  

内外大骇,士气陡降,军心动摇。  

魏军悉众攻击,反叛者开西门,外城破。  

萧绎率太子及众臣退守内城,以王僧辩之子王顗都督城诸军事。又命简文帝九子萧大封和幼子萧大圜为人质,向于谨请和。  

裴畿、裴机出降,于谨为被杀的胡文伐报仇,杀二人。  

此时城南虽破,城北诸将仍在不屈苦战。  

战到日暝,听闻城已陷落,四散而去。  

城中本有死囚数千人,有司请释放以充战士。萧绎残忍,不仅不准,还令悉数扑杀之,事未成而城陷。  

内城中。  

谢答仁、朱买臣进谏道:“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趁势攻之,可渡江与任约会合。”  

萧绎摇头不从,他不善乘马,觉得事必无成,徒增其辱。  

谢答仁乃叛军骑将出身,表示可一路护卫扶持萧绎,必保得陛下冲出一条生路。  

尚书左仆射王褒称谢答仁乃侯景之党,岂足可信,成彼之勋,不如投降。  

既然存疑,早先拔擢此人之时,何不进谏!  

谢答仁又请守子城,收兵可得五千人,足以固守待援。  

萧绎本待答应,授谢答仁城中大都督,配公主为妻。  

此事又被王褒所阻,以为不可。  

谢答仁请见不得,呕血而去。  

萧绎质子请和,做降表。  

于谨提出要以太子作为人质,萧绎使王褒送太子。  

王褒自书“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  

此人投降西魏后,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才名与庾信并列为最高。  

呸,琅琊王氏之耻。  

萧绎知事不济,以读书无用,犹有今日,入东阁竹殿,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  

本欲自投于火,与书俱灭,宫人扯住衣袍,直到大火燃尽熄灭。  

萧绎又以宝剑斫柱,使之折断,叹曰:“文武之道,今夜穷矣。”  

汝自寻死,书册、宝剑何辜?  

第四十四日,落城的时刻来临。  

萧绎不能死国,白马素衣出东门,为魏军俘虏。  

魏军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又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而行。  

见到于谨,胡人牵萧绎使拜,囚于乌幔之下,甚受萧詧等诘辱。  

第四十五日,徐世谱、任约得知城陷,退守巴陵。  

于谨逼迫萧绎作书召王僧辩,萧绎不从,辞以僧辩不由我。  

萧绎讨还宫人王氏、苟氏及幼子,长孙俭许之。  

第六十日。  

萧绎被处刑,以土囊陨身,布帕缠尸,敛以蒲席,束以白茅,葬于津阳门外。太子萧元良、始安王萧方略、桂阳王萧大成等一并被杀。  

萧绎性格好矫饰,多猜忌,于名无所假人,微有胜己者必加毁害。  

姑母义兴昭长公主之子王铨,兄弟八九人皆有盛名。萧绎妒害其美,遂命宠姬王氏之兄王珩改名王琳,同其父名以厌之。忌刘之遴学识,使人鸩杀之,如是者甚众。  

十月辛未发兵建康,十二月辛未萧绎被杀。  

恰好两月,一个甲子轮回。  

五年中费尽心机,与兄弟侄儿争夺大统。最终却在短短两個月间,落得如此下场。  

可悲乎,可叹哉。  

一鲸落,万物生。  

萧绎殒命退场,却有更多的英雄人物从此登上了舞台,投身于汹涌澎湃的洪流之中。  

与此相比,在岭南一隅发生了一件看似毫不起眼,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却成为了开启和影响未来数十年之天下大势的关键。  

来自父亲侯安都的一封书信,寄到了侯胜北手中。  

-----------------  

地名对照樊城:今襄阳市樊城邓城:今襄阳市邓城大道附近武宁:今钟祥市西北江陵:今荆州市石梵:今湖北天门市东南黄华:今荆州市荆州区东北江津:今荆州市沙市区南长江中沙洲马头:今公安县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