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最下攻城(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队死伤甚是惨重,也不在意。本就没有指望如此容易落城,下令退兵,结束了第一天的战斗。  

此后叛军设长围隔绝内外联系,筑土山登高射击城头,昼夜攻打,有虚有实,真真假假。  

王僧辩从容应对,十数次引轻兵出击,颇有斩获。  

守军既然有攻有守,不是单方面挨打,城内又不缺粮草,依然保持高昂士气。  

侯景每每披甲在城下亲自督战,其军法严峻,手段残忍。立石臼,违者如同年糕,放入石臼用大石碓活活捣死,兵士不敢懈怠。  

王僧辩则是采用另外一种方法鼓舞士气,著绶挂印俨然如同上朝,乘坐四人抬着的舆,鼓吹仪仗前呼后拥,来回城头巡查。  

不仅是已方,叛军也被他的威仪震慑,居然没想着一箭射死他,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侯景也不禁佩服王僧辩的胆勇。  

攻防三旬。  

进入五月,夏季天气炎热,叛军始终不能攻克巴陵城,军粮将尽,疫病增生。  

虽然拼命猛攻,城却是始终攻不下来。军士死伤渐多,士气也就一天天地低落下来。  

毡房毕竟只是临时房,建造在湿地之上,住久了士兵难免得病。受伤的军兵得不到妥善医治照顾,许多人就此死去。  

为了避免军营环境继续恶化,尸体自然是抛入江中喂鱼。  

巴陵城内的条件相比城外叛军好得有限,双方都在咬牙苦撑,看谁先熬不下去。  

坐镇江陵,等待前方消息的萧绎也很难熬。  

上个月侄儿萧詧听闻侯景攻克郢州,遣蔡大宝率兵一万进据武宁。遣使至江陵,声称来援助叔父——去年他率二万大军,二千骑军前来攻打过江陵。  

萧绎应对强硬,斥责蔡大宝为何忽据武宁?今当遣天门太守胡僧祐精甲二万、铁马五千顿湕水,待时进军。  

萧詧被吓了回去。  

而萧绎回复中提到的天门太守胡僧祐,此时因忤旨已经坐牢一年多了。  

萧绎手头没有精甲二万,二千还是能挤得出来,更不缺战船,只缺敢战将领。  

他想派援兵前往巴陵,晋州刺史萧惠正推辞不愿意去。  

萧绎只好从监狱里把胡僧祐放了出来。授假节、十二班的武猛将军,还不如陈霸先当年的级别高,可见麾下已无得力大将。  

胡僧祐率领好不容易抽调出来的二千人援救巴陵城。临行令其子在家开两门,一门朱,一门白。吉由朱门,凶由白门,不捷不归。  

萧绎壮之,叮嘱叛军如果水战,就用大船碾压过去。如果步战,就开船直奔巴丘,不要与之交锋。杀敌其次,重要的是鼓舞城内士气。  

胡僧祐乘坐船舰出了湘浦进入大江,即到巴陵城下,向城内抗战的将士传达了湘东王的问候。请大家继续坚持,大批援军不久就到。  

喊完话,胡僧祐掉转船头就走。  

巴陵城被叛军团团围住,以这点兵力想杀进城里根本不现实,反倒会成为叛军的战果,打击城内士气。  

原路返回很可能会遭到攻击,胡僧祐顺着湘水进入洞庭湖,绕到湖西上岸,再经过华容西上,一路返回江陵。  

没想到刚上岸还没走几步,叛军早已在白塉等待多时,埋伏的五千兵马气势汹汹地逼近过来。  

在叛军看来,若能歼灭这支部队,把斩下的脑袋往城下一摆开,城中士气必然动摇。  

哪能任由胡僧祐顺顺当当平安无事地撤回江陵,在江里奈何不得大舰,既然敢弃船登岸,那就受死吧。  

叛军大将任约展开军阵,拦住去路就要截杀。  

胡僧祐表示你厉害打不过,立刻带领兵士转进,另外找路回去。  

任约则一路在后面追赶,至芊口,眼看着追上,大喊:吴儿何不早降,走哪里去!  

胡僧祐不知道回答什么才好。  

他本是南阳人,最初仕魏,做到银青光禄大夫。之后投奔南朝,任超武将军、文德主帅,镇守项城。城陷再入北魏,等到陈庆之送元颢入洛阳,再度回到南朝。  

南北横跳多次,根本不是什么江南小儿。不过胡僧祐没有反驳,埋头带领兵士继续逃跑。  

一个逃一个追,到了赤沙亭,信州刺史陆法和率军在此等候多时。  

陆法和据说会法术,早就算到任约会到此地,与胡僧祐合兵一处,开始反击。(注1)  

任约的士兵已经追了大约六十里路,疲惫不堪,兵力也不占优势。陆法和、胡僧祐以逸待劳,杀伤众多。  

一战之下,想要擒拿胡僧祐的任约成了阶下囚,被扭送江陵。和之前对敌的官军主帅,被贬为北门都督,又因聚赃贪污被罗列十条罪名的徐文盛做了狱友。  

巴陵城这边,胡僧祐来援虽然只是转了一圈喊了几声。受到鼓舞的城内军兵士气大涨:自己不是弃子,是被湘东王惦念的。支援船队可以轻松来到视线可及的地方,叛军不能阻拦。  

这些事实足以让他们坚持打下去,直到精神或肉体的极限来临。  

侯景是用兵的老手,知道这种时候绝不能放任不管,反而应该加强攻势,用铁血与火焰,把守军刚刚点燃起来的士气浇灭掉。  

看到一丝希望又转瞬破灭,大起大落之下,人心最容易崩溃。  

如果这次还是压制不住守军士气,自己就该果断放弃,打道回府了。  

巴陵城承受了开战以来,最猛烈的一波攻势,应该说一轮轮毫无休止的波浪攻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