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南康之战前篇(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备队。  

其五、欧阳内史的援军作为疑兵,震慑敌军不敢贸然投入全部力量。  

说罢征求诸将意见。  

侯安都之前一直静听,此时出列道:“末将有一点补充,不知可否。”  

陈霸先示意战前军议,可畅所欲言。  

侯安都说道:“蔡路养修建城垒,无非是担心我军翻山沿河袭击其后路。土城多半不会驻扎精锐防守,待两军开战,其注意力被前方战局吸引,可考虑派别动队袭取。我部岭南健儿擅长翻山越岭,正可担当此任。”  

侯安都拱手道:“得手之后于城上摇动旗帜,击鼓呐喊,溃敌士气,可助我军一举破敌。”  

陈霸先颔首道:“此计甚好,安都你便率领这支队伍如何?”  

侯安都出乎意料地拒绝了:“中路必是一场苦战,末将不敢求任前部先锋,愿为后阵。”  

诸将再无其他异议,根据上述计划,与蔡路养的决战排兵布阵如下:  

周文育选精锐一千人为先锋,拨给铠甲利刃。  

杜僧明率一千五百人为左翼。  

胡颖率一千五百人为右翼。  

侯安都率一千人为周文育后援,另分侯晓五百人袭左侧土城。  

张偲率五百人为杜僧明后援,张偕率五百人为胡颖后援,另分张仁五百人袭右侧土城。  

始兴内史欧阳頠率郡兵二千人来助,屯于岭上多张旗帜,以做疑兵。  

陈霸先自率亲卫一千人为中军。  

全军共计一万人。  

此战的要点,在于先锋在受到数倍之敌的围攻之时,能够顶住不退。周文育军中猛将,部下皆为精锐,理所当然地承担了这一任务。  

然而即便加上侯安都的后援也不过两千人,要拖住近万人的敌军,两部需拼死一战。  

左右两翼的攻击必须快速迅猛,击破当面敌军之后,立刻转向攻击中路,解除先锋部队的压力。杜僧明勇将,胡颖宿将,是军中最为合适的人选。后阵的张氏兄弟如见敌军露出颓势,即可加入攻击。  

南康郡治需要留兵驻守,土城的守军不会超过千人,分散到四城的兵力更为单薄。别动队小心隐蔽行军,乘其不备一举登城。夺城之后无需急着镇压和扫清残敌,优先动摇敌军士气。  

敌军一旦溃退,不能给其喘息重整的机会。各军分路追击,军令不至,不得停止追击,务必彻底击溃蔡路养!  

军议已定,担任先锋大将,责任最重的周文育毫无压力。  

一会儿拍拍杜僧明肩膀道:“老杜,这次轮到我来做先锋,不好意思了。”  

一会儿和侯安都道:“成师,要是看我部撑不住,可别急着来救啊,我只是戏耍敌军而已。”  

又勾住侯晓脖子:“小子,等打完了,我们再喝一顿,你可别战死了。”  

别人可没他那么粗的神经,但笑而已。  

记室参军赵知礼挥笔,写成军令文书发给诸将,各自整军备战不提。  

次日,陈霸先兵出南野,左翼布阵小南山、右翼布阵画眉垇、中军于蜈蚣岭扎下大营,与对面的近两万大军对峙。  

后日清晨,全军出营列阵,敌军随之迎上,两军相隔五百步站定,大战一触即发。  

“萧大哥,当时你是属于哪一部啊?”  

“我是先锋。”  

“好厉害,真乃大壮士也。”赞了一句,侯胜北津津有味地继续读父亲的信。  

少许,我军擂鼓进兵,先锋千人向前二百步。  

敌军也是一通鼓响,突然飞马单骑杀出一将,数息间便冲至我军先锋阵前。  

来将马不停步,一击打倒两人,突破四层阵列,杀八九人,穿阵而去。周文育所部先锋还没开打,就吃了个不大不小一個亏。  

侯安都在后阵看到,顿时吃了一惊,没想到那么快就有人冲破了周文育的阵型,赶紧令军士举矛,防备敌将冲阵。那员敌将见我部已有备,拨马转向我军左翼而去。  

此时对面的敌军已然压上,无法掉头去追。周文育呵斥部下重整队列,恢复阵形。  

幸好此将勇则勇矣,缺乏战场经验,只是单人独骑陷阵,后面没有军士配合跟着冲锋。否则我军的阵线可能从这个突破口被分断,此战的结果也就不必说了。  

周文育以牙还牙地杀入敌军阵中,掀起一阵血雨。其所部皆为骁勇敢战之士,军中为数不多的铁甲都集中配给了这支部队,跟随周文育冲杀上前,压制住了敌军前部。  

先锋部队和敌军接战混成一团,和战前预想的一样,敌军重重围上,一波接一波不停地攻击。周文育身先士卒,挥舞大槊,哪边敌军攻上来的人最多,就冲过去打退。  

开战一刻,先锋部队已经不分前后左右,被敌军四面团团围住,从攻势变为结成圆阵防守。如同横在河流中的礁石,虽被流水反复拍打冲刷,却始终屹立。  

敌军仗着人数众多士气旺盛,押上了最强的一波攻击,矢石如雨,集中射向先锋部队。  

受到一轮密集攻击,十数人倒地不起。周文育始终突出在最外围,战马身被数箭,四蹄一软倒在地上。  

见先锋大将落马,敌军重重围了上来,企图击杀擒拿周文育。只要大挫我军锐气,这场大战很可能提前锁定胜局。  

只见周文育右手挥槊拨开刺来的枪林,左手解下马鞍举起,防护头颈处要害,依然大呼酣战不止。一个马鞍遮护不住,身上瞬间中了多支箭矢。幸亏披了重甲,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