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章 绞肉机。(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凯尔·多弗等人被李云龙派人抓捕回国审判。”  

听到这个消息,富兰克林再次差一点直接站起来,可惜,奇迹没有发生,甚至还差点摔倒,得亏身边的私人医生及时护住。  

“他们怎么敢!”  

总统先生显然难以置信。  

这十七人,在美利坚国内都是著名人士,尤其是凯尔·多弗,是全美前百的富豪,家族势力遍布商界,政界,影响力庞大。  

居然有人敢抓他?  

除了德国人。  

“确定是他们?”  

总统先生到现在依旧不信。  

击沉潜艇,对方做了遮掩,这还能说是意外,而且对方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是否有潜艇,显然也不想把事情闹大,他们也无法直接翻脸。  

但直接抓人,甚至还自报家门,怎么敢!  

“确定。”  

秘书回答:  

“为首的是魏大勇,独立团的一个特种小队队长。”  

随着部队的强大,在国际上登场,和尚也多次出现在报纸中,自然被各方情报部门关注,普通人不认识,但军方绝对认识。  

“召见他们大使。”  

总统先生语气不善。  

“对了。”  

秘书走之前,总统先生问道:  

“回来多少技术人员?”  

对方缺乏人才,技术工人,技术工程师之类的基层人才,非常缺乏,缺口甚至达到了百万以上,技术工人就别提了,五百万以上。  

技术工人还能培养,天赋好的,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半年、一年就能上手,难一点的工种,只要舍得花钱培养,用废品去磨,有经验的师傅教导,断则一年,长泽两三年,总能培养出一批。  

但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集合,需要系统的教育,最少五年到十年,甚至更久。  

只要对方无法招募到足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建设速度就会慢很多。  

“大约三分之二。”  

秘书回答:  

“近期前线需求大增,我们也新开了一批工厂,对技术人员需求提升,所以有很多国外技术人员过来。”  

随着底吹氧气炼钢技术,钢材等原材料的解决,大放水,资金问题解决,前线数千万部队以及后勤人员作战,需求暴增,自然美利坚工厂再次开始扩容。  

不得不说,哪怕工资只有一半甚至更低,但论对国外技术人员的吸引力,依旧是这个所谓的‘自由’国度更强,大量原本在根据地工作的技术人员选择回美利坚。  

“他们没有阻拦?”  

富兰克林有些意外。  

“没有。”  

秘书回答。  

华盛顿。  

一辆美式防弹轿车行驶在公路上,一路向着白宫驶去。  

后排的豪华座椅上,是一位头戴圆帽,身着宽松唐装的华人——驻美大使。而且是一位上任不久的新大使,  

“是总统要见我们么?”  

此时,这位大使语气淡定,表情微笑。  

“对。”  

一旁的秘书兼任保镖回答。  

“哈哈···”  

取下帽子,露出一头黑白相间的短发,摸了摸后脑勺,这位大使突然低声一笑。  

笑容中满是感慨。  

“您笑什么?”  

年轻的卫兵和秘书对这位大使非常尊敬。  

“感慨变化真大啊。”  

大使笑着回应。  

作为上个世纪出生的人,他见证了祖国最混乱的半个世纪。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辛丑条约,北洋集团,复辟称帝,欧战风云,北伐战争,以及还未完结抗日战争。  

而作为外交人员,参加过上次欧洲的谈判,他所经历的,也是祖国这些年的缩影。  

无尽的屈辱。  

他还记得,欧战胜利之后的谈判,他兴致勃勃的和那群人一起去谈判,想要一洗过去的屈辱,但最后才发现,什么战胜国,只是个谈判桌上的货物罢了,被人分来分去,哪怕喊破喉咙,也没有任何人理会。  

宛如无能狂怒。  

十数万劳工,数万人埋骨他乡,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任人宰割结果。  

何等的可悲。  

但现在。  

他重新带上帽子,正了正胸前的节抠,露出一个自信的笑容。  

美国佬想闹事。  

想截胡鬼子。  

这要是以前,列强想欺负自己这边,何其简单,而自己别说反抗,甚至连抗议都没有资格,他们去抗议,人家都不搭理。  

大使说不见就不见。  

但现在。  

他们直接击沉了美国佬三艘潜艇,抓捕了十七个曾经和日本人做生意的商人,其中有不少还是有深厚背景的著名人士,领头的甚至有军方背景。  

但那又如何?  

汽车停下,大使大步迈走进白宫。  

腰背笔直,步伐有力。  

“贵国为何抓捕我国商人?”  

“立刻放人。”  

“并对此时做出公开道歉。”  

“否则贵国将为此事付出代价。”  

一位政府高层语气狠厉。  

“那些人曾经帮助日本独裁者进行战争,在战争期间,在明知道买家是日本人的情况下,公然出售战略物资,其中还包括贵国严厉封锁的油田设施。”  

“我们有详细的证据。”  

大使先生微笑着拿出几张照片:  

“如果不信,我们可以鉴别照片的真伪,还有字迹鉴别,也可以调查一下是否有不在场证明。”  

照片上是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