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会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八月初九,子夜。  

周冲提着巨大的考箱,对王渊说:“二哥,东西都收拾好了,你再检查一遍。”  

王渊蹲在考箱前慢慢翻看,两支毛笔、两个砚台、三根墨条、干粮、饮水、蜡烛、火折子…一应俱全。此外,还有油布和毯子,捆扎好了不用放进考箱。  

“嘎!”  

院中的几扇房门,陆陆续续被推开。  

书童们打着火把,生员们互相抱拳祝福:“今科必中!”  

金罍虽然没有说话,但还是朝其他人抱拳回礼。  

外边院子的生员们也准备好了,又是一阵祝福声,众人陆续来到街上。  

青云街人流如织,到处都是火把的亮光,不时传来嬉笑声。偶尔一声惊呼,却是忘了带准考证,飞跑着回住处去拿。  

即便是租贡院附近的房子,凌晨一点也得收拾好。如果住在更远的客店,那头天晚上就要准备出门。  

不到四更天,大约凌晨两点半,诸生汇聚于龙门前。  

官府已经准备好长牌灯,每盏灯都写着地名。例如王渊几个,全都聚在“贵州宣慰司”的牌灯前——如果换成江南之地,那得以县为单位排队,因为每个县的考生都很多。  

田秋跟王渊抱拳告辞,跑去“贵州思南府”的牌灯前排队,他那队伍只排了十多个人。  

王渊仔细观察整个贵州的队伍,发现竟有将近四百人应考,可能是被今年增加的两个举人名额给刺激到了。  

如果按照朝廷三十取一的标准,贵州的满员应考人数应该有六百三十人。多了不能报名,各省提学官在科试之后,就要根据成绩确定名单,应考人数不能超过该省名额乘以三十。  

贡院有好几道门,贵州士子全在西门聚集,由监试官进行点名——中门最受重视,由监临官亲自点名。  

“贵州宣慰司学生员王渊!”  

王渊听到自己的名字,提着考箱快步过去。  

一个监试官仔细对比王渊的相貌特征,另一个监试官搜查王渊的考箱,最后还有一个监试官给他搜身。  

检查完毕,监试官对王渊说:“去领卷,等着依号入场。”  

王渊领到答卷和草稿纸,便站在里头等着。  

李应早就进来了,笑道:“希望别挨着屎号,哈哈。”  

屎号就是专门用来拉屎撒尿的房间,每个考棚都有一两间。  

明代还好,一场只考一天,屎尿多不到哪里去。清代一场考三天,期间都要在考棚里吃喝拉撒,屎号的臭味之大可想而知。  

等待片刻,终于轮到王渊入场,很快找到自己的座位。  

天可怜见,距离屎号隔着四五个考位,好歹影响不是太大。  

考场是一个很大的广场,有些省份财大气粗,直接用青石板铺就。云南这边有些糟糕,全部是被夯实的泥巴地面。由于贡院三年未开,草长得比人还高,需要提前一两个月进行清理,王渊座位下方就残留了一些草杆子。  

广场上有很多号筒,每个号筒长约十丈,就像是关牲畜的竹木笼子。号筒被隔成无数个号舍(考房),大小跟治安岗亭差不多,但非常低矮,王渊只能弯着腰进去。  

王渊一入号舍,便立即有个士兵过来,这种士兵名曰“号军”。  

一个号军看守一个考生,以防止有人作弊,但他们只能站在号舍外,不能进屋打扰考生答题。  

王渊猫着腰站起来,清理自己号舍的蜘蛛网、灰尘之类的异物。接着又拿出榔头、钉子和油布,把整个号舍都用油布遮好,可防止风吹日晒雨淋。  

油布没钉牢靠的,那就得担心意外了——淋雨暂且不提,如果遇到大风,直接把你写好的答卷给吹飞,到时候你哭都哭不出来。  

钉油布,这是读书人的必备技能,便是巨婴才子金罍都很熟练。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已经是五更天了(约凌晨五点)。  

“咚…咚!咚!咚!咚!”  

一慢四快五声响,这是外边在打更。更夫甚至还喊出避鬼驱魂的口号:“有冤报冤,有仇报仇!”  

本来折腾大半夜,考生们还想打盹儿,听到这喊声啥睡意都没啦。  

王渊比较心大,裹着毯子,直接趴桌上睡着。  

但睡下不到一刻钟,站在外边的号军就敲打号舍,提醒道:“相公起来,题目纸来了!”  

历史上,由于科举作弊现象严重,嘉靖朝进行了许多改革。比如乡试题目,必须在考试当天,由主考官与监临官临时翻书决定,而且准许给考生出胡乱截搭的怪题。  

但现在还是正德年间,乡试没那么多规矩,考试题目提前两三天就出了,而且不准出扰乱经义截搭题——这种题目,顶多能在考生员的时候出。  

此时天光微亮,王渊点起蜡烛,一边研墨一边看题。  

明代乡试的强度非常高,一天考一场,第一场要作七篇八股文,其中四书题三道、五经题四道,而且必须在黄昏时刻交卷。也即是说,真正的答题时间只有一个白天,七篇八股文够考生忙活的。  

清代就要时间宽裕得多,考试内容变化不大,却有三天两夜时间答题,磨洋工也能生生的磨出来。  

把七道题目大略扫了一遍,王渊闭眼构思第一题。  

等到天色透亮,王渊便吹掉蜡烛,开始在草稿纸上拟作。乡试没有人来戳印,可以自由调配时间,只在黄昏前交卷即可。  

第一题,取自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