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打算(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赵兴沉吟了一会,说道:“他还说了什么?”  

“回陛下,梁乙埋其他的都没说,只说要拿灵州城及附近数城,换回梁皇后,要面见陛下详谈。”鸿胪寺卿说道。  

“那就带他来见朕吧!”  

赵兴说道:“朕倒是想看看他要说什么。”  

“是!”鸿胪寺卿应道。  

在赵兴见鸿胪卿的时候,梁乙埋抵达汴京,想要用灵州城及附近数座城池换回梁皇后的消息,就已经被朝中一些重臣得知了。  

很多人得知这个消息都有些心动。  

赵兴继位时间虽然不长,可他继位后,对河湟的布局,朝中稍微聪明点的都猜出赵兴的目标是西夏。  

文官不愿意打仗,大宋重文轻武,按照之前的传统,打仗是以文人为主,万一输了,就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但是文官又不愿意放弃对武将的压制,因此他们也不愿意看到以武将为主。  

至于皇帝御驾亲征,自然是他们更不愿意看到的。  

而之前的北伐,赵兴不仅御驾亲征,还以武将为主。  

虽然赵兴让曾公亮这个枢密使作为监军,可朝中官员都是消息灵通之人,自然知道真正的情况。  

哪怕赵兴如今没有对西夏动兵的意思,可河湟对西夏出兵,谁知道关键时刻赵兴会不会出兵。  

一旦赵兴提出要出兵,他们虽然可以用大宋存在内忧来阻止。  

可赵兴继位后,性子越来越强势,特别是北伐的胜利。  

大宋自从立国后,对于辽国的战争就没有获得过胜利。  

太宗北伐前期虽然占的了一些便宜,后期却遭遇了大败。  

真宗就更耻辱了,取得胜利,却向辽国纳贡。  

哪怕真宗对此进行了粉饰,给辽国纳贡被称为赠送。  

但是这种根本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  

文臣对此不敢议论,百姓心里却清楚。  

百姓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打赢了还要给对方纳贡,说破天他们也理解不了。  

恩,就算是赵兴也难以理解。  

正是因为如此,赵兴北伐取得了胜利,虽然没能把辽国彻底赶回草原,却也夺回了数十座城池。  

加上辽国元气大伤,辽国暂时无力反攻。  

可这在百姓看来,都是大宋强盛,赵兴这个官家厉害的表现。  

不要小看了这一点。  

为什么古代官员报团,能让皇帝忌惮,选择妥协?  

皇帝真正忌惮的不是官员,而是天下百姓的看法。  

皇帝不在乎百姓的看法是不错,可这也不实际绝对。  

当皇帝和大多数官员意见相左的时候,百姓的看法就很重要了。  

大多数官员都反对一件事,哪怕皇帝的选择是对的,在百姓眼里也是皇帝的错。  

因为人都是从众的。  

可赵兴因为北方大胜,在百姓心里威望大增,他的意见和百官相左的时候,百姓就会偏向他。  

当百官不能裹挟民意的时候,皇帝根本没有那么忌惮官员。  

毕竟现在又不是以前世家掌权的时候。  

那时候皇帝还要顾忌世家撂摊子无人可用,现在又不需要。  

如果赵兴要坚持对西夏出兵,有着民心支持,赵兴再打着收复失地的名义,百官根本阻止不了。  

真要对西夏,不管是赵兴御驾亲征,还是任用武将。  

一旦灭掉西夏,文官都将失去对武将的压制力,这是文官所不能接受的。  

可要是答应用梁皇后换回灵州及附近数城,赵兴也就没了坚持出兵的理由。  

因此得知消息的官员仔细思索后,一些人就开始四处联络官员,准备共同上书,让赵兴同意此事。  

赵兴并不知道这些,此时他正在见梁乙埋。  

“外臣拜见大宋皇帝陛下!”梁乙埋行礼道。  

赵兴摆了摆手道:“朕听说你们梁家在西夏的日子并不好过,没想到你这个时候还敢来大宋。”  

“正是因为不好过,梁家才会不惜代价,想要换回皇后娘娘!”梁乙埋说道。  

“朕有些好奇,按说西夏的党项贵族应该不愿意梁皇后回去。你来大宋,让那些党项贵族知道,你们梁家会有什么下场?”赵兴微笑道。  

“这就不劳烦大宋皇帝陛下费心了,这次梁家诚意十足,对于大宋也有利,不知大宋陛下可否答应交换?”梁乙埋说道。  

“确实诚意十足!”  

赵兴微微颔首,笑道:“不过朕有个更好的建议。梁家归降大宋,朕不仅纳梁皇后为妃,还许梁家一个国公之位如何?”  

梁乙埋脸色一僵,道:“大宋皇帝说笑了,梁家何德何能,毫无寸功,岂敢受高位!”  

“怎么能说毫无寸功呢,朕准备出兵灭了西夏,梁家只要助大宋,就有灭国开疆扩土之功,别说国公了,就是王位也封得。”赵兴微笑道。  

梁乙埋闻言惊呼道:“大宋要出兵灭西夏?”  

赵兴面带微笑,答非所问道:“梁家好好考虑考虑朕的提议。”  

梁乙埋闻言心里暗骂,他虽然不知道大宋出兵是真是假,赵兴说的条件看着也很诱人。  

但他又不傻,即便赵兴说的是真的又能如何?  

自古以来,有一点不管是汉人和游牧民族都是共通的,那就是讨厌背叛之人,喜欢忠义之人。  

曹操为什么那么喜欢关羽和赵云,待关羽不仅封其爵位,还给了高官厚禄。  

长坂坡惜才,舍不得对赵云下杀手,成了赵云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